笔趣阁 > 次元同人 > 武则天 > 第二章谶天象媚娘险丧命

第二章谶天象媚娘险丧命

大内的便殿也是富丽堂皇,皇上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脸上依然是不怒不笑,使臣下看不出他的城府有多深。只是这儿的宝座要比大殿上的矮下尺许,并不那么居高临下,便使得他同臣子的对话,多了几分亲切感。

“太史,莫非有异常的天象?”

“万岁,正是。”李淳风斟酌着词句,“此天象至为重要,关乎大唐的长治久安。”

“真有这么严重。”

“是的,臣进宫前,曾被长孙大人召到太尉府,褚相也在座中。再三询问为臣天象吉凶,臣未敢吐露半字。”

“你能严守圣命,这很好,究竟是何天象,如实对朕讲来。”

“万岁,臣连续三天日观天象,都见太白星在日旁呈现,而且光芒四射。今日方才隐去,这是一个大凶的征兆。”

“这一天象,有何预示。”

“当主三十年后女主临朝。”

“啊!”皇上倒也一惊,“真就那么准?”

“天象示警,不可不防。三十年之后的事,臣也不敢将话说死。”李淳风欲言又止,“不过……”

“你不要吞吞吐吐,把话讲完。”

“万岁,此乃为臣从民间得来传言,更难证其属实,故不说也罢。”

“只管讲来,朕赦你无罪。”

“那臣就斗胆告知,”李淳风显得极其神秘地,“近日,在长安民间流传一纸谶书,名为《秘史》。内文中云,大唐三世后,女主武王当有天下。万岁不可掉以轻心“太史可有破解之法。”

“俗话云,天意不可违,非人力所能扭转。”李淳风顾虑皇上失望,又劝慰几句,“皇上英武神纵,圣天子百灵回护,只要留心,剪毒苗于萌芽之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好吧,朕知道了。此事你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以免泄露天机。”

“臣作为太史,自然明白此理。”李淳风退下了。

李世民心中,却是如同堵上了一块石头。他反复思忖,三十年后女主临朝武王当有天下,这指的是谁呢……

这一日,李世民在宫中大宴群臣,因为是端午节,长安天气已接近炎热,人们喝得兴起,有的大臣摘下了冠带,有的大臣脱掉了官袍。皇上也颇有兴致,喝得酒酣耳热了,他将象牙箸敲敲几案:“众爱卿,我们不能再这样吃寡酒了,咱们得行酒令,就是我们要联诗,由朕起头,席上的大臣由东向西接续,每人一句都得做诗,若做不上诗,便要罚酒一杯。太尉,如何。”

长孙无忌回答:“做诗对于文臣甚易,武将们可就要犯难了,但喝一杯酒对他们却是易如反掌,这罚酒一杯,似乎太容易了。”

褚遂良接话:“至少也要罚酒三杯。”

“这也难不倒善饮的武将,依老夫看来,莫如在罚酒三杯再加个条件,那就是自报个人的乳名。”

“好,这个主意好。”皇上喜得拍响几案,“就这么办,朕就开始了。”他略加思索,吟出第一句诗来:

佳肴玉液庆端阳,长孙无忌接下句:

歌舞升平国运昌。

褚遂良又接第三句:

八番来朝献福瑞,李动便是第四句:

四海同春永吉祥。

这第五句恰好轮到了左武卫将军李君羡了,他端起杯来,连干了三盏,嘿嘿一笑:“我是个粗人,只会使枪弄棒,哪会吟诗作赋,咱也别废话,痛快自罚三杯,这,小名嘛,就免了吧。”

长孙趁着酒兴:“李将军,说嘛。”

褚遂良也是不依不饶:“得说,这是万岁定的规矩,你若不说出来,就是抗旨之罪。”

“我,我,”李君羡面红过耳,“我这小名,真的不好意思说出口,求求诸位还是饶过这次。”

他这一说,反倒引发众人的兴趣,就连皇上也急欲知晓:“李将军,不说是过不了关啦。”

连皇上都发话了,李君羡没奈何,只得小声喃喃地说道我也说不清,我的母亲给我取的小名是,五娘。”

此言一出,惹得哄堂大笑人们七嘴八舌:

“真有意思,一个大老爷们儿,取了个娘儿们儿小名。”

“这乳名不是小丫头吗?匪夷所思。”

皇上却是不言语了,这李君羡的小名令他倒吸了一口凉气。谶语往往都似是而非呀,他是员武将,而且是把守玄武门,自己当年便是在玄武门除掉建成、元吉,才得以问鼎皇帝宝座的。谶书与天象说是女主,女人怎么可能做皇帝呢,此人小名五娘,莫非就应在他的身上。自己握有生杀大权,决不能让三十年后外人夺位的悲剧上演。

皇上想得太认真了,以至于都出神了,也没有继续行酒令,只有李淳风看出点端倪,但他只是猜测而已。

长孙无忌问:“万岁,您是怎么了。”

“没什么,朕有些头晕。”皇上在支吾。

褚遂良提议:“万岁也许是不胜酒力了,宴会就到此结束吧。”

“好,好。”皇上表示赞同。

当夜,皇上辗转反侧,久久难以人睡。他想,李淳风的话不可不信,万一谶书天象就应在这个李君羡身上呢?玄武门何等重要,决不再让他镇守。

次日一早,皇上便降旨,将李君羡改任华州刺史。

李君羡接到圣旨大惑不解,自己这左武卫将军干得好好的,怎就外派了呢。再说,刺史乃是文职,由他这个识字不多的武将充任,也不合情理呀。但是,圣命难违,李君羡只得收拾收拾携家离京赴任。

皇上这日早朝后,将李淳风留下,屏去众人问道:“太史,近日的天象,可有些好转。”李淳风照直而言:“万岁,凶象仍在,不见好转。”

皇上默然。

李淳风趁机进言:“万岁,李君羡虽然外任,但祸根犹在,天象又怎能转好呢,还得根除才是。”

皇上不觉点头。

李淳风明白,看来,李君羡是性命难保了。

李君羡到了华州任上不过数日,刚刚同僚属熟识,忽然又闻圣旨下,他感到喜上心头。定是万岁后悔将他外派,改变了主意召他回京。当宣旨太监念到“竟蓄意谋反,实属不赦之罪,着即赐死”时,他登时便惊呆了。待回过神来,他涕泪交流的叩头对太监说公公,下官冤枉啊!我何曾谋反?这是有人诬陷,请公公回京向万岁进言,卑职是无辜的。”

太监笑了:“李将军,那是咱家管不了的事。圣旨已下,难以更改。你是上吊还是抹脖子,或者是饮鸩,你自选一种,这就是我唯一的权利。”

“恳求公公了。”李君羡叩头如捣米。

太监巳是不耐烦了:“李将军,痛快点儿吧,咱家要等你死后回朝交旨,你总不能让咱家就这么等下去。”

李君羡无可奈何,将头伸进了白绫套中,但他还是留恋人生:“公公,我实在是冤哪!”

“那你就到阴曹地府,向阎王爷述冤去吧。”太监伸出脚,将他足下的凳子给踢翻。李君羡脚下悬空,片刻之间便断气了。他至死也是一个糊涂鬼,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被赐死。

太监回京交旨后,皇上松了一口气,又将李淳风召进宫中,有几分得意地问:“太史,这下天象该好了。”

李淳风的回答,令皇上更加忧心了:“万岁,臣观天象,太白星不仅没消失,反倒距离太阳更近了。这分明昭示祸根就在宫内。”

“如此说,李君羡不是应天象谶书之人。”

“应谶之人,当在宫中。”

“那李君羡是白死了。”皇上有些愧疚。

“万岁不必自责,将他的家属抚恤一下便了。”

“这倒是容易的。”皇上紧锁双眉,“只是这宫中应谶之人,却如何能令其现身呢?”

“万岁青春正富,三十年以后的事还远着呢,无须急于一时,说不定偶然间就会悟到。”

“说得也是,且慢慢思索吧。”皇上此刻也别无办法。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同来见驾,李淳风识趣地退走了,而皇上却甚觉奇怪:“你们二人怎会同时进宫,为了何事。”

“万岁,臣来献宝。”长孙答道。

“太尉有何宝物。”

“万岁请看。”长孙递上一物。

皇上接过略一看,便大吃一惊,揉揉双目再看,不禁连呼:“怪哉怪哉,太尉何时偷去了朕的《兰亭序》。”

褚遂良提醒:“万岁可先看看,你的《兰亭序》是否还在。”

“有理。”皇上奔入自己的寝宫,少时,将他的《兰亭序》取出,展示给二人看,“太尉、宰相,朕的还在完好无损。”

“陛下可以放心了。”长孙接着说,“圣上视《兰亭序》为至宝,从来都不肯示人,又怎会丢失呢?”

“你这幅临摹的赝品,是从何而来。”

“臣也曾两次向万岁提起,上天为圣上所生一美女名曰徐惠,不只美貌绝伦,更兼琴棋书画,尤擅王羲之的书法,这幅便是该女临摹。怎么样,足可乱真吧?”“朕倒要见一见这位奇女子。”皇上心下已与武媚娘生隙,就有意与这女子一见,“召吧。”

“万岁,臣已命他在殿外候旨。”

“你,太尉怎知朕定会召见?”

“因为万岁太爱王羲之的书法了。”

当徐惠出现在皇上面前时,真的令他目瞪口呆了。他以为天底下不会再有比武媚娘更加标致的美人了,没想到徐惠则更胜一筹。相比之下,武媚娘是令人难以拒绝的媚态,而徐惠则一身书香气,真正的是大家闺秀的端庄。模样是不用说了,便是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无不透出来那种文静。

皇上满脸是笑,指着临摹的《兰亭序》:“这是你的大作?”

“民女不敢。胡乱涂鸦而已,有污圣目。”

“宰相说你能诗善书。你就当着肤的面,作诗一首,而且就用书圣的笔法为朕写出,如何?”

“民女遵旨。”徐惠提起玉管,沾饱墨汁,不假思索,便挥毫写下:

贞观盛世属大唐,足食丰衣乐稼穑,拓土降胡疆域广,国祚绵绵万年长。

徐惠书罢,放下玉管。皇上一看,真是和书圣王羲之所写一般无二,看起来那书法不是伪作,成诗更是即时,这小小女子果是才女。

长孙无忌已看透皇上的心思:“万岁,如何?”

“小小年纪,果不寻常,才貌超群;天庭少有,地上无双。”皇上由衷地发出赞美。

长孙当然是喜不自禁万岁用这样美好的词句褒奖她,连为臣都觉脸上光彩。就留下她陪主伴驾吧。”

皇上思忖一下:“且容她今夜宁家,明日午后入宫。”

长孙无忌、褚遂良和徐惠领旨出宫去了。小顺子获悉这一消息,急匆匆跑回福遂宫,见了武媚娘,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启禀娘娘,大事不好。”

武媚娘倒是稳得住:“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把你急成这样,有话慢慢说,天不会塌下来。”

“娘娘,万岁又有新爱了,是个十三岁的女子,名叫徐惠。”

“哦。”武媚娘依然是有板有眼,“她是如何得见龙颜?”

“来头可是不小,是长孙太尉和褚宰相二人举荐。”小顺子又补充道,“听说她会写字,像那个什么王,王,王……之。”

“啊,王羲之?这倒是真的难得。”武媚娘取过一小锭银子,大约有五两,递了过去,“小顺子,办事有功,这是赏你的。”

“娘娘,我不要。娘娘快想法子吧,我这都愁死了。”他说的倒是心里话,在皇宫大内,奴才都是靠着主子发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自打奴才来到娘娘身边,万岁的足迹就没踏进过福遂宫。奴才担心娘娘方宠即弃,明天再来一个徐惠,恐怕我们就成冬天的扇子^没用了。”

“小顺子,你用不着太悲观,我是不会让万岁抛弃的。”武媚娘的心情也很沉重,小顺子说的形势她焉能不知,只不过她从不示弱,“今天晚饭后,你就代我去请一下万岁,看他可肯光顾福遂宫。”

“奴才遵命。”小顺子心情郁闷地退下。

用过晚膳的皇上,在御书房里观书。面前放着书本,但他却一行也看不下去。他的脑海思绪万千,简直成了一团麻。一会儿是徐惠的倩影,一会儿是武媚娘的芳容,一会儿是李淳风的天象示警,一团扯不开的纷乱思绪。渐渐,武媚娘的形象在心中挥之不去了。

小顺子不声不响地走进御书房,沉思中的皇上竟没发觉。少许,小顺子只得开言万岁,奴才给您请安。”

皇上抬起头噢,见朕有事?”

“万岁,圣驾有多日不曾光临福遂宫了,奴才很是想念皇上。”

“哼,”皇上是何等精明之人,“分明是替你的主子求情,还耍小聪明。”

“万岁一眼看到奴才心里,看来是会给奴才一个面子。”小顺子期待着能有个满意的结果。

其实,皇上是真的想念武媚娘了,而且相思这事,是越压反倒越加强烈。他想,明日徐惠就要进宫了,说不定就难得有时间再去福遂宫临幸,他从内心中渴念武媚娘的娇媚,这是后宫所有女人都不具备的,而文静的大家闺秀徐惠,可以笃定没有武媚娘之媚。他终于下了决心:“好,小顺子陪朕多年,朕怎忍心叫你失望。告知武才人,朕今夜移驾福遂宫。”

小顺子欢天喜地地去了,而李淳风又来求见。御前太监的禀奏,使得皇上心中猛地一震,这个李太史声称三十年后女主武王当有天下,还说这人就在宫中,这个武媚娘不就是应谶之人吗?她本姓武,就在宫里朕的身边,这眼皮子底下的人朕就给疏漏掉了!不行,朕要当机立断把她除去,俗话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在皇上思忖之际,李淳风进来了,跪倒叩头:“参见万岁。”

“平身。”皇上不等他坐稳,便急切地发问,“太史,你言称观天象见那祸根就在宫中,是否就在朕的身边。”

“这,臣的观测或许有误。”

皇上不由得一怔此话何意?难道你是在开玩笑吗?”

李淳风有他的难言之隐,原来昨夜三更时分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金銮宝殿之上,一位头戴皇冠的女皇端坐在龙位上,下面跪着他的子孙后代数十人,只听女皇说:“尔等先祖李淳风,多次在皇上处说我的坏话,使我险些丢命,现在就要报应你们这些后代,全数推出午门开刀问斩!”李淳风吓出一身冷汗,醒时恰值三更三点,这个时间的梦是有预兆的,李淳风对此深信不疑,他在家越想越沉不住气,决定进宫找皇上把话往回收一收。

听到皇上不满的训斥,李淳风只得委婉地解释:“万岁,臣也难免有所失误,但是既然已经知晓,就当告知万岁,以免万岁再误伤人命。”

“这么说,你以前的密奏全都不算数了。”

“非也,万岁误会了臣的意思,天象谶书还在,只是臣说就在宫中之话,是过于武断了。”

“朕认为你所言有理。”

“何以见得?”

“朕找到了对应天象谶书之人。”

“何人?”

“才人武媚娘。”

“万岁怎就认定是她?”

“她姓武,而且秉性极为刚烈残忍,三十年后正当壮年,,女主武王当有天下,,不就应在她身上吗?”

李淳风听着也觉与谶书天象相似,但昨夜的噩梦使他不敢造次了,便模棱两可地说:“万岁,天意从来难测,圣意以为相近,但焉知不是牵强。”

“朕觉得这个武媚娘不可放过。”

“万岁之意是……”

“除去后患,以免我李唐王室子孙,日后遭受这个女人的屠戮。”皇上说时态度决然。

“若是判断有误呢?”

“那,她就做个屈死鬼吧。朕不能给后代留下后患。”

李淳风觉得武才人已是生死难保,自己还当挽救一下她的性命:“万岁,武才人只是个十四岁的弱女子,而官不过五品,距离至高无上的皇位,相差十万八千里呢。况且万岁青春正富,何时想要她的命,还不是像捻死一只蚂蚁那样易如反掌,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这番话使得皇上刚才还万分急切的心,不觉稳定下来。是啊,干啥这样着急,就是朕在临死前夕,颁一道旨意,要处死武媚娘也是来得及。对,且留着她看她做何表现,随时随地都可杀她。

就在这转念之间,武媚娘意外地保住了性命。

然而,武媚娘的命运却也颇为凄惨。天象谶书之忧,在皇上心中形成的芥蒂,使皇上对她极力克制着爱而疏远她,徐惠的入宫,并加封为充容,官位在才人之上,而皇上又几乎夜夜眷恋徐充容,更令曾得专宠的武媚娘旦夕以泪洗面。

春去秋来,草青草黄,白驹过隙,韶光易逝。转眼间,十四岁雄心勃勃人宫的武媚娘,已经到了二十六岁。岁月在她如花的容貌上,留下了无情的痕迹。但她的心依然是炎热的,她仍旧坚信自己会出人头地。大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的阳春,长年声色犬马的唐朝皇帝李世民,已是形容枯槁屈身病榻。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还期盼着能有奇迹出现,天竺国的僧人罗迩婆娑,在给他炼治丹药,毒痈在他背上隐隐作痛,他急切地盼望胡僧的仙丹早些炼成,以使他脱离病痛的煎熬。

二十二岁的太子李治又进宫了,父皇病重,他已连续多日在病榻前守候,以尽做臣儿的孝道。对此,武媚娘观察多日,也等候了多时,但始终没有机会。今日太子走过假山,绕过花丛,两旁再无一个闲人,无论是太监还是宫娥都不见人影,经过刻意修饰打扮的媚娘,快步迎了过去。她故作慌张,将太子撞了个正着,然后一个踉跄,就要跌倒。

李治下意识地一把将武媚娘抱住:“可别摔着,你没事吧?”

武媚娘的发髻有意撩拨一下李治的面颊:“殿下,真不好意思,竟然冲撞了你,我这厢赔礼了。”

一股异香直冲李治的鼻窍,还在抱着武媚娘的手,此时竟舍不得松开。这个武才人的风韵,他是垂诞已久,碍于是母妃的名分,每次见到时都不敢正眼多看。而今这个美人就在怀中,他忍不住低头细细打量几眼。这娇嫩的粉面真像初放的桃花。他有些语无伦次地:“母妃,冲撞了您,儿臣走路匆忙,还望见谅,多有得罪。”

“太子殿下,其实你我相差不了几岁,称什么母妃呵。此处无人,你我就姐弟相称便了。”

“这……只恐不妥。”

“不要怕,无人知晓。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弟弟。”武媚娘在他的唇上主动地一吻。

如同一道电流穿透全身,李治的唇便和武媚娘的唇粘在了一起:“媚娘姐姐,我的媚娘。”

假山旁有一花坞,里面空寂无人,武媚娘和李治相拥着移进了花坞。干柴烈火岂能不燃。一直旷渴的武媚娘,遇了年轻的太子,使出了她的浑身解数。一向受到礼法约束的太子,何曾领略过武媚娘的放荡与狂媚,几乎令他癫狂。李治此时已不顾一切,狂泄两次仍和武媚娘黏着。

武媚娘可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他推开李治:“殿下,该去万岁床前问安了,不要因小失大。”

“媚娘,我们明日还要在此幽会。”

“不可。”武媚娘开导说,“殿下,偷情不可再,万一事败,我们全都悔之莫及呀。”

“媚娘,我实实舍不得你啊。”

“看光景,万岁巳是去日无多,只要你心中有我,媚娘只是殿下一个人的。”武媚娘又款款地亲吻了一下李治,“等殿下即了大位,我们还愁不能长在一处。”

李治恋恋不舍地同武媚娘分手,急匆匆地赶到了皇上病榻前。

皇上虽说病重,但眼里可不揉沙子皇儿,你这是怎么了,今日为何晚到这许久。这段时间你做什么去了?”

“儿臣,儿臣没做什么,没有。”李治是个老实人,说时未免心虚,也透出几分慌乱。

“不,你骗不过父皇的眼睛,你有事瞒着朕。”皇上忽地想起武媚娘,“你该不是遇见了武才人?”

“没,没有。”李治说时底气明显不足。

“今日她为何至今未来床前侍奉,这几日都是她当值啊。”皇上吩咐,“传武才人。”

少时,武媚娘奉命来到,她态度安详,跪倒叩拜:“妾妃给万岁请安,祝愿圣上龙体早日康复。”

“媚娘为何传唤方至。”

“禀万岁,妾妃偶感身体不适,起床晚了半个时辰,还望圣上恕罪。”武媚娘早已想好托词。

皇上见李治神色异常紧张,突然直言相问:“适才你是否和太子在一起?”

武媚娘神色不变妾妃一直在寝宫,未曾见到太子。”

皇上又观察一下李治的神态,感到太子神色不安。他疑心难解,又突然抛出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话题:“媚娘,自你进宫,朕多有冷落,害你独守宫室,而今朕已不久于人世,不忍心让你虚度一生,空房独守,有意将你赐予太子,不知你的意下如何?”

武媚娘明白这是皇上的试探:“万岁,妾妃此身已属圣上;活是万岁的人,死是万岁的鬼,断无非分之想。”

太子李治感到他应该表明态度了:“父皇,儿臣即便有天胆也不敢,务请父皇收回成命。”

天竺僧人罗迩蹒跚来到,这才把此尴尬的话题岔过去。僧人献上刚刚炼成的丹药:“万岁,这是九转金丹,您用无根水服下,定然能够却病延年,龙体康健长生不老。”

“好,朕已经等得急切,就等大师的仙丹祈祷了。”皇上当即令太监取水研碎,一口气喝下去。

众人都在静静地观察皇上的变化,胡僧更是不错眼珠地盯着皇上的细微反应。大约一刻钟后,皇上的脸色变青,而且呼吸急促。太子禁不住喊道大师,皇上的情况似乎不妙。”

胡僧却是显得从容不迫:“莫要惊慌,这是大病痊愈前的正常症状,万岁将体内之毒排出,便恢复如初了。”

说话间,皇上开始呕吐起来,而且是吐得掏心掏肝,痛苦异常。太子又喊道:“大师,只怕龙体有了凶险。”

“这才是将体内之毒外排,全都吐出就好。”胡僧站起,“待我再去丹房取一粒十成丹,给万岁助气补力,会康复得快些。”他急匆匆地走了。

可是,皇上已是喘息困难,连说话都吃力了。左等右等,不见胡僧转回,李治吩咐太监去找。

少时太监返归,言道胡僧早已不知去向。

武媚娘已是明白:“糟了,万岁中了胡僧的丹毒啦!”

皇上自己心内明白,他要趁尚能开言安排后事。太尉长孙无忌,宰相褚遂良,左仆射房玄龄,太子妃王氏等全都围在了病榻前。

皇上双手分别抓住长孙和褚遂良的手:“二位爱卿,太子生性懦弱,为人忠厚,治理国事,尚有诸多缺欠,朕就将他们这一对好夫妻交与二卿了,愿你二人尽心辅佐“万岁只管放心,老臣深受皇恩,敢不肝脑涂地。”听了这托孤话语,长孙禁不住热泪盈眶。

褚遂良也执手跪地:“臣向万岁表明心迹,扶保太子,若有一丝私心,必遭天谴。”

皇上点头表示放心了,他又对长孙说道:“朕一旦殡天,所有嫔妃不能再居后宫,要,要……”他巳是气力不支,说不下去。

长孙问道:“是要全部殉葬吗。”

守在榻前的武媚娘还有徐惠,无不紧张得心提到喉咙处。这时可是一言定生死啊,以往也不是没有殉葬的先例。

皇上喘息上来:“那样做太残忍了。”

武媚娘和徐惠全都松了一口气,二人对视一眼,并向正垂死挣扎的皇帝,投去感谢的目光。

长孙又问:“万岁,圣意打算如何对待嫔妃?”

“让他们出家,剃度为尼。”皇上长喘着气。

“臣遵旨。”长孙应答。

皇上呆滞的眼球瞄一眼徐惠。徐惠那哀怨的目光令他心酸,便又竭尽力气说:“太尉,徐充容是个难得的才女,让她留在后宫,依原有官阶供给,使她能够研习书法。”

长孙自然是喜之不禁:“臣遵旨。”

太子李治未免着急了:“父皇,还有武才人呢,也应该有所安置呀。”

皇上的目光,便扫向了武媚娘。这个提议若是太尉或宰相提出,皇上或许还会格外开恩。而李治这一提,反倒增加了皇上的反感。他原本就怀疑二人有染,此刻这般心急地为武媚娘说情,看来他二人还是有瓜葛。皇上不禁又想起了太史的天象谶书说,万一要是应在这个武媚娘身上,大唐的江山岂不就断送了。不行,不能留着这个祸害,他要在咽气前将她处死!

他刚打定主意后,却见武媚娘凄楚的目光投向他,直看得皇上心内发虚,他想起了初人宫时,媚娘带给他的快乐和愉悦。这个与自己同床共枕的才人,已经被冷落了十年有余,只因一个猜测,便要她的性命,似乎是太残忍了。算了,留她一命吧。将她逐出宫廷,让她永世不能人宫,就是应谶书之人,她也无能为力了。想到此,皇上鼓尽余力开言:“武才人也可给予关照,让她……”

李治急说也留在后宫。”

“不,让她离皇宫近些,就在感业寺削发为尼。”

“臣遵旨。”长孙心中长出了一口气。

李治却是呆了,无助地看看武媚娘,目光中满是哀怨和无奈。而已经往鬼门关上迈进一只脚的武媚娘,并没有过多的懊丧和悲伤,她只是下意识地摸摸自己满头乌黑的青丝……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辞世了,谥号唐太宗。(未完待续)

武则天》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次元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武则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