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次元同人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244、旧事(建极十年,1467年)

244、旧事(建极十年,1467年)

建极十年来到了。

执掌帝国大权,已经快十年了。

边屯清理在去年底已经全面完成,勋贵带着言官回京复命。应该说,清理的效果相当很显著的。在各都司上报的基础上,清理出一部分吃空饷的、又淘汰了相当数量的老弱病残,把他们划归民籍,军士人口少了10%;清理出一部分私占军田的,又通过反腐什么的划拉了一部分,土地多了15%;一些治军不严、行为不谨等将佐被撤职查办,一批官兵反映的问题得到纾解,汪舜华很高兴,朝臣也很高兴。

历史上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成化犁庭,但这几年因为边庭相对稳定,汪舜华暂时还是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先把内地的军屯清理了,把战斗力提升起来再说;当然,边将的安排也要着手了。

今年是武会试举行的年份。黔国公沐琮和兵部右侍郎项忠主持了会试,随后进行了殿试,二百名武进士分拨好了,到各地参与军屯清理。

年初徐埕带着弟子们回到北京,汇报了黄河整治的相关情况。

汪舜华大喜过望,下令升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工部事情多,多一个尚书干活不累,当然徐埕专门负责水利工程;他的学生们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其中表现极其突出的白昂到顺天府担任府丞,协助徐埕梳理京城水系。

今年要进行的是内地的军屯清理,这就要轻松得多,但朝廷上下仍然不敢怠慢。

此前,南五省的军屯自查已经有了结果,确实清理出不少问题。朝廷不用想就知道这两年下面的人都在琢磨怎么报;既然还想抗拒,就看双方谁的力气比较大,接下来就互相查了。现在南五省互查,中五省开始自查,北五省也要做好前期准备。

内地军屯清理速度明显加快,一季度南五省互查、中五省自查,二季度英国公等率人前往南五省督查,中五省互查、北五省自查;六月初朝廷钦差到中五省,北五省互查已经基本结束,朝廷加派了人手,十月初起对北五省进行最后的验收。

八月初二是景帝逝世十周年。派襄王到天寿山祭奠,汪舜华和皇帝、荣王、齐王到太庙告祭。

原来这么快,景帝已经离世十周年了。

汪舜华转头看着儿子,他虽然面庞青涩,但身量挺拔,是个小大人了。

可能这个“小”,在很多人眼里可以去掉。

皇帝已经十四周岁,虚岁十六,是不折不扣的大人了。已经有声音要求皇帝及冠了。

及冠只是一种仪式,重要的是还政。

汪舜华很清楚背后的潜台词,但现在不是时候。

周定王朱橚庶十一子封丘王有煴去世,追谥康懿;儿子子堼是庶出,封镇国将军;鲁靖王肇辉嫡四子巨野王泰墱薨,追谥僖顺,世子阳蓥还没通过考封,只有等下一科。

武英殿大学士李贤七月初守满起复,依旧供职;但南京兵部尚书沈固、刑部左侍郎贾铨相继去世,都是名臣,后事得办理。

旋即接到英国公张懋从福建呈上来的奏疏,弹劾建宁卫指挥杨晔“盘剥百姓,货赀巨万,残忍成性,肆意杀人,死亡达数十人。”曾有人为避其害而躲入棺材之中,杨晔令人放火焚棺,把人活活烧死。

比历史上早了差不多八年,办案的从福建按察副使冯俊变成了英国公张懋,却不影响案件办理结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么多事肯定不是一两年能够干成的,却这么多年没有被法办。原因很简单,杨晔是个有背景的人,他是四朝元老杨荣之孙。

历史上办理这起案子的是冯俊,天顺四年进士,没有背景,但是有决心。他顶住了上级压力,查实杨晔的罪行,下令逮捕。杨晔潜逃京城,冯俊即上疏宪宗,在京师抓捕杨晔。执行任务的就是汪直,他半夜抓人,惊扰四邻,气得翰林陈音爬墙大骂。

因为早了八年,冯俊虽然在建极三年考上了进士,但还没这么快升迁,当然他马上就能办理惊天大案,不着急。

因为是张懋的奏疏,汪舜华高度重视。张懋不是冯俊那样禀节直亮的廉吏,但这些年深受熏陶,该守的官箴还是遵守了;他身份贵重,也没什么顾忌。百姓跑来告状,他就接了状纸。因为杨晔身份特殊,他还查了一下,所告属实,自然大怒——有些事还没来得及做,但有的就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而对于张懋来说,收拾杨晔,除了眼前的公仇,还有私怨。

因为安南。

当年父亲英国公张辅率领官军消灭了篡取王位的越南胡氏政权,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十二万,设立交址行省。

然而因为经营不善,交址发生叛乱。宣宗以“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为由,命驻守交趾的王通撤兵。张辅极力反对,自请10万兵马,发誓一年内讨平;但杨荣以“国家之安危所系,在北不在南”,让宣宗下定了放弃安南的决心。

尽管放弃安南的决定是宣宗做出的,尽管当时确实有各方面的困难,但杨荣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张懋的迁怒:安南,那是父亲在枪林弹雨中打下的,却让你们轻而易举的放弃了!如果当时不放弃安南,如果当年任由父亲出征并驻守安南,是不是他就可以避免在土木堡尸骨无存的下场!

在土木堡显忠祠外的哭墙前,张懋摩挲着父亲的名字,热泪盈眶,失声痛哭;他恨隐帝、恨王振,也不能不怨恨宣宗和三杨。

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既能为民请命,又能泄愤,张懋自然不肯放过。

有了张懋的奏疏,汪舜华很自然的派人锁拿了杨晔,而后交给朱骥审问。

——好像想起来,明事里提过,三杨谁的孙子被仇家告了躲到京城被汪直弹琵琶,不会就是这孙子吧?

杨晔这回没有被弹琵琶,不过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平时飞扬跋扈,一到刑部大牢,还得老实下来。

杨晔能被福建省庇护,中央自然也有很多人脉;但张懋可不怕这些。当年连秦王都敢得罪,何况几个地方官?要说后台,丈母娘才真的是后台!当下一一上奏,人证物证齐全,锦衣卫把犯人的口供也呈上来,自然汪舜华大怒:“玛德这是人干的事吗?”

宗室和勋贵也趁机煽风点火:我们犯了罪都要办,太后好意思对外人法外开恩吗?——杨荣都死了好几十年了,他又没有丹书铁券!

还记得吗?跟杨荣齐名的杨士奇,经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内阁四十余年,担任首辅二十一年,怎么样呢?溺爱幼子杨稷,使他有恃无恐,仗势行恶,结果杀害数十条人命!最后英宗下旨,让他自行处理;逼得杨士奇挥泪斩子,从此一蹶不振。

杨士奇的儿子尚且如此,何况杨荣的孙子?

不出意料,杨晔在秋决被斩首示众,家产抄没,相关涉案人员一律严惩,并被作为反面典型通报全国,要求所有的官员管好家人,否则你下不了手,太后就来下手。

进入冬月,亲王、参加明年考封和需要结婚或者配置侧室的的宗室相继进京,北京城再一次热闹起来。

鲁王世子还在守孝,但蜀王世孙申鈘守满来京,因此亲王一级基本就齐全了。

其他多是老面孔,独有蜀王世孙申鈘是新人,今年刚好二十岁。他是朱椿的曾孙,父亲的嫡长子,历史上天顺八年袭位,成化二年十月娶了富顺县知县徐绮的女儿为王妃;不过如今因为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一直猫在成都守孝,自然还是光棍。

因为是新人,汪舜华很认真的打量他。小伙子长得斯文俊秀,行礼也很恭顺,汇报这些年王府的情况也是条分缕析头头是道。她知道蜀王府的家教好,勉励了几句,赏赐了些东西,便容他退下了。

年底的事情很多,军屯清理全面完成,土地达到60万顷,比洪武年间少了近30%,但比三年前增加了50%,军士总数180万左右,缩减了20%。明朝军队人数最多的时候是在永乐朝,大约220万;正统年间号称280万军队,其实当时吃空饷相当严重。叶盛就说早在正统三年,逃亡官军就达1633664人。边境地区还有账面的70%,中部地区只剩下了50%,江南地区更是只有30%,这时开始有募兵之举;后来嘉靖八年,朝廷公布天下兵籍,仅有兵士97万。

这180万军队,淘汰了相当数量的老弱病残,又招募了大量青年定壮,军械配备也有了一定提升,汪舜华很满意。

于谦和兵部也很满意,虽然军费的白条不算多,但以前军队作风积弊甚深,这几年汪舜华让他们放开手脚干,不仅土地多了,军械配备有了改善,一些贪庸酷虐的将官被治罪,还有不少青年将官走上领导岗位,战斗力也强了很多。

回到明朝当太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次元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回到明朝当太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