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九鼎风云志 > 第二百一十一章 乘风蹈九州

第二百一十一章 乘风蹈九州

王巨君如何会在此处,仿佛正在等候若虚师徒的到来?

他不是只能呆在封地,固步自封么?!

按照大汉律例,不论是被贬之官员,还是被谪之王侯,都只能呆在封国或封地,一日不得诏令,一日便如那画地为牢,不可出封地半步。

若擅出封土,郡县吏民皆可首举,县宰以上,有竹符虎樽可以调兵遣将者,甚至可以先调兵缉拿,然后再向天子上疏禀明!

当年若虚先生被贬谪在江夏,虽是他与先帝赌气,不愿上疏服软,但他未得先皇诏唤,也是不能擅自离开原籍,导致迤逦十年,不得面圣,也不得。

秦汉之前,诸侯分治,国府法令难行,圣诏不出皇城,诸侯势大,几可权倾天子。始皇帝一扫六合,始行郡县制度,自此世间再无能与皇权抗衡之物。

但秦之一朝,二世而亡,大汉代秦,再次回到了郡国并行的时代,高祖分封诸侯王,地方势力应声鹊起,虽然稳固了当时的大汉江山,但也为国祚延续埋下了不小的祸根。

大汉立国之初,内忧不如外患,在匈奴外敌的进逼之下,大汉尚能抱成一团,一致对外,但国势安定之后,地方诸侯的势力便不再完全听从皇帝的指令,而是有了许多阴私之心,有的蓄养私兵,有的横征财货,甚至有的诸侯王私铸钱币,贩卖盐铁,招纳逃犯,秘密积蓄力量达数十年,一朝谋反,无法收拾。

景帝前元三年,天子为巩固皇权,颁下“削藩之令”,遭到诸侯反噬,以吴王刘濞为首,掀起动摇国运的“七王之乱”,剑戟直指大汉王旗,是果真可以颠覆乾坤的祸乱。

“七国之乱”好不容易方才平定,也越发坚定了皇朝削藩的决心。孝武皇帝采取的手段则不像景帝那般决绝激烈,而是采纳董夫子的意见,颁行“推恩令”,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世袭罔替的王侯,若要沿袭爵位,则必将封国再次分封给子孙,长此以往,诸王列侯之权位势力再不复积累,普天之下只有皇权至高无上。

自秦以降,汉祚二百年,便是皇权与宗室的斗争史。

归根结底,更是士族与皇族的博弈史!

杨熙也是读完“百家万藏”的众多书册之后,才猛然开窍,意识到了这个道理。

士族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皇权的至高无上,便可带来读书士人出身的朝堂百官优渥超然的地位,但宗室势大,必然削弱帝王的权威。所以大汉一朝,历代文臣都替天子殚精竭虑稳固皇权,削弱宗室,其实也是为了读书人寻找安身立命的所在!

所以“七国之乱”首倡削藩的乃是文臣晁错,诸侯反逆,所打的旗号也是“诛晁错,清君侧”,可见这些藩王对这位提出削藩之议的太常卿实在是恨之入骨。孝景皇帝性子孺弱,没有顶住宗室的压力,只好密诏将晁错招入宫中,车马行至市曹,即行拖上法场斩首。

可怜晁错铁骨铮铮,满腹经纶,为了大汉殚精竭虑,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被斩首之时都还身穿朝服,真是让天下士子寒心无比。

这次宗室与士族的交锋,看起来是士族大败亏输,魁首都被诛戮,但是也让帝王看到了宗室的祸患,放诸百年之内观之,谁胜谁负尚不能定论。

之后孝武皇帝颁行的“推恩令”,献策者乃是后世被称作“可为百世师”的董仲舒董夫子,这条计策端的是功不在当代,其效在千秋,当年的诸侯王皆未发现此策之奥妙,等到数代之后,一王分为几侯,一国裂为几国之时,已是大势去也。

此时的士族,可谓赢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宗室从此再无实力与皇权,与文臣们抗衡。

而所谓外戚,也不过是天子母系的另一种宗室罢了,虽然常因裙带勾连而得宠得势,但其势虽雄,却均不久矣,要同儒林文官抗衡,仍是力有不逮,后继难续。正像如今的朝堂之上,王氏唱罢,丁、傅登场,但真正可为国之肱骨,为天子分忧的,还是那些宿儒重臣。

而王巨君则是一个异数。

他既是王氏外戚的出类拔萃者,同时还是文臣当中无冕的魁首,他所行事,究竟是为了家族,还是为了士族?

或者,他谁都不为,只为自己成就圣人的美名?

没有人知道。

便连若虚先生这等与

他相识相交数十年,如今又以他为师之人,也猜不透他的心中,究竟有何打算?

他只知道,王巨君突然出现在此,一定不是巧合。

天下之大,若是巧合,怎会这般巧法?

便算他是真的圣人,擅离封土这般“逾距”之行,也太过匪夷所思。

事有反常必为妖,所以若虚先生第一时间便做出决断,以“引傀”之术控制住杨熙的行动,命他转身逃去,离此地越远越好!

故友相见,却不知是敌是友,不亦悲乎?

若虚先生心念急转,皱眉沉声道:“巨君为何来此?在此相遇,何其巧哉!”

一边脚下却如履薄冰,步步之距分毫不差,手上暗暗积蓄气机,竟是如临大敌,好似随时都可出手杀人!

但王巨君中正平和的脸上,却不见一丝悲喜,也无有故作惊讶,而是坦然道:“不巧不巧,我已在此等候若虚许久了。咱们之间,不用如此客套,寒夜漫漫,何不对坐一叙?”

说罢竟是丝毫无视若虚戒备之态,更不管他是否答应坐下叙话,转身便向蒮第之中返归。

若虚循着他的去向望去,只见他穿过前庭,走入堂上,那堂前宴席四围列坐四人,见是巨君外而来,慌忙争先起身相迎。

这五人中,上首一人身围貂裘,身材胖大,一张脸上的横肉快要将三角眼睛挤得看不见了,他左首一人着武贲冠,穿皂披氅,一双铜铃巨眼,似有微光闪烁,一看便是一名上得战阵的武夫。再下面两人皆是进贤冠、过口长髯,一人面白,一人面黄,皆似文士打扮。

那坐在上首者便是县主蒮其食,那名武者却是县尉田庶,一个能管束数万县民,一个手下有千余兵马。

另外两人分别是县中长史沈郅和廷掾姮甲,虽然都是小吏,在一县之也是实权人物。

但此刻见了王巨君踱来,四人竟似紧张地连站都站不稳,将案上的杯盘都碰翻许多都不自知,只是争先恐后将巨君迓向上座。

擅离封土?

怕是再借给这些小吏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提起此事。

巨君虽然夺职归国,但怎么也是曾经做过文臣魁首之人,对这些小官小吏来说,便如天上仙人一般,可望而不可见,如今能够与其同席而坐,便已觉得了天大的福分,哪敢真以汉律将其拿下?

皇权的隆盛,带来了官场的等级森严,这百年形成的积威,哪是身处最底层的官吏所能抗衡?

所以就算有人告诉他们,王巨君擅离封土,乃是违律之罪,人人皆可首举捉拿,这些小官吏也不敢造次动手,甚至想都不敢往那个方向去想!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们贪图富贵,要拿巨君问罪,只怕富贵还没到手,就被那王氏一族的子弟血腥报复,丢官弃爵还是小事,家破人亡也未必不能。若是不幸被那王巨君本人的故旧门生盯上,读书人的唾沫星子,淹死这一县小官小吏又是什么难事了?

更不用说,长信宫的那位姓王的太皇太后,仍然身体康健,屹立不倒!

所以不管他们是愿还是不愿,只能对巨君毕恭毕敬地服侍款待,直到将其好好地送出县境。

想清此节,若虚跨过门槛,直趋堂上,同时朗声而笑。

“巨君专程来此,难道只是想与我深夜对谈?怕只是为我那不成器的弟子而来吧!”若虚先生双目灼灼,璨若朗星。

王巨君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却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这便是你不惜用术法控制他的手脚,也要他速离此地的原因么?咱们都是多少年的老交情了,你为何总是如此提防于我?”

若虚目光灼灼,一字一顿道:“因为,你是这个世上,我唯一看不穿的人!”

巨君脸上笑意更盛,忽然向周围侍立的四人道:“你等还要在此旁听多久?”

四人在旁,其实早已如芒在背,骨鲠在喉,他们虽然不知道王巨君等来的这位老者究竟是何身份,更是听不明白两人如在云雾之中的对答,但不妨碍他们明白一件事,这两人所说的话,最好是一个字都不要听到,听到越多,便越有家破人亡的风险。

沈郅和姮甲的脸色已是变得越来越难看,田庶呼呼喘着粗气,蒮其食更是大

冷天里汗水都湿透了脖子。

听了巨君此话,四人皆如受到皇恩大赦,忙忙作揖告辞不迭,近乎屁滚尿流地逃下堂去。

方才看似欢歌宴饮的厅堂瞬间便冷清下来,庭中的仆役在蒮其食的命令下也走得干干净净,连后阁女眷的嬉笑也顿时噤声。

看来蒮县主对这王巨君实在是敬畏有加,生怕搅扰了这二位不速之客的“雅兴”。

一时间,二人也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终于还是若虚先生率先开口:“巨君在此相候,究竟意欲何为?”

王巨君饶有兴味地反问:“若虚如此戒惧于我,究竟又是为何?”

若虚沉默一瞬,沉声道:“人生于世,对不可知之物的戒惧,还需要有什么道理么?”

听了这话,王巨君的脸上似乎浮现出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神情,似是怀念,又似是惋惜。他轻声笑道:“原来在你的眼中,在下竟当得起‘不可知’三字,哈哈...”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道的再多,也不及‘不可知’之万一。便以有涯随无涯,又有何不可?我此行年余,便是走过名山大川,江河南北,所见者,皆是旧日山河,哪有什么新鲜之处?”

“而我此来相候于你,不过是心血来潮而已。既然你那弟子不愿去竞逐那个位子,你又何必执着若斯?须知天下之大,不止九州,山海妄诞,所见为实,何不弃了那道不明的恩怨与说不清的争胜之心,乘桴浮海而去?”

听着王巨君如呓语一般的狂言,若虚先生心中凛然生惧。他知道王巨君的才学和见地,自不会认为他在胡言乱语,相反,他所说的话中,透露出许多让他毛骨悚然的信息。

比如他是一年多之前便起身离开封国,几乎遍历整个九州,他一个文弱书生,是如何做到这种几乎不可能的壮举?他又如何知道自己对杨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百家万藏,只为他回心转意,去竞逐天子之位,又如何知道杨熙终于还是不为所动,自己无从动摇他的心志?

难道这王巨君真的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圣人不成?!

巨君见若虚先生脸上讶色逐渐变为惊色,又转变为惧色,不由得微微一笑道:“若是你还没有放弃让杨熙成为皇帝,那么还有一个机会,却不知你愿不愿付出那等代价?”

“如果你这个对他来说亦师亦父的先生,忽然死在他的面前,而只有成为天子,才有办法为你报仇,你猜他会不会改变心意?”

一瞬间若虚先生只觉彻骨的寒意贯穿全身,巨大的危机感如盘旋的巨蛇萦绕周身,似乎连全身血液都要停止流动。

这种感觉,只有被武艺高绝之人以气机锁定,才会出现!

而世间武艺最高者,便是张逸云!

怪道巨君有恃无恐,竟然孤身离开封国,游历天下,怪道他能够面对自己毫不掩饰的敌意,还能如此沉稳自若。

原来今日不是两位旧识重逢,而是三位曾经同行者,三位曾经惊艳一时,又先后沉寂的先帝旧臣的再度聚首!

这被强大气机锁定的感觉,显然便是逸云隐身在侧,已对他动了杀机!

虽然若虚曾经在雷狼的手下救过逸云的性命,但是逸云要杀他,也有说不完的理由。

比如若虚与那和游侠儿不共戴天的百家盟誓约合作,比如若虚曾经算计逸云,激他杀入内廷,刺杀太子,比如.......

但是再多的理由,也比不上眼前冷酷的现实。

现在,张逸云正与王巨君同行,而王巨君又正是他从未看穿过的人!

三足是为鼎立,若是三人之中有二人联合,那会是什么结果?

若虚先生再也无法在这必杀的气机锁定之下保持静立,目中忽然闪射出灼灼神光,罩定面前不足七尺之外的王巨君的身形。

便算逸云身手再高,武艺再强,能够将他一击毙命,但以若虚的身手,垂死出手也能让王巨君陪自己一同归墟!

可是若虚先生雄浑的神念前一刻还翻腾如海,却瞬间转为古井不波,目中的神光也忽然散去,似是....接受了王巨君方才提出的....

所谓代价。

九鼎风云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穿越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九鼎风云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