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生活 > 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 > 第二十九篇

第二十九篇

时下,南渡乌江成功了!毛泽东随部队渡过乌江之后,回望滚滚东去的江水,露出了得意的微笑。而这得意的微笑,不但是对我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战员的赞美,同时也是对蒋介石,包括对他指挥的十几万敌人的嘲笑!

对此,周恩来也有着与毛泽东相同的心情。此刻,他作为毛泽东这一伟大战略构想的实施者,最关心的焦点是:渡过乌江之后,如何实现“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的构想。因此,他又不失时机地与毛泽东会商:

“时下,滇军的主力孙渡纵队,正在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向打鼓新场行进的路上,距我们还有几百里的路程。再者,云南王龙云视军如命,他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把滇军远调贵州吗?”

“他龙云可以不服从我们的调遣,但他不能不执行顶头上司蒋委员长的命令吧?”毛泽东成竹在胸地说道。

“主席的意思是说,欲要做到让龙云听从我们的调遣,首先要做到让蒋介石代我下达命令:滇军必须尽快离开云南!”

“就是这个意思,”毛泽东将手中的烟蒂用力掷于地上,“还记得吧?我曾对你讲过,我们下边的文章,应当从蒋某人做起。”

“记得。那你的意思……”

“这篇文章分两步来做,”毛泽东边说边又点燃一支香烟,“第一步,我们利用贵阳无重兵防守的时机,让他们的蒋委员长学着唱一出‘空城计’,下令把离贵阳较近的滇军孙渡——也可以说他是当今救驾的赵云了,急调来贵阳充任勤王之师。”

“这就要求我们渡过乌江之后,挥兵直指贵阳,给蒋介石造成兵临城下的危局。”

“这还不够,”毛泽东又吸了一大口烟,有滋有味地品了一下,“同时,我们还应当提出迷惑敌人的口号:打到贵阳去,活捉蒋介石!”

“好!在我军主力直捣贵阳的同时,一路刷标语,搞宣传,造成一个打到贵阳去、活捉蒋介石的假象,迫使大唱空城计的蒋介石迭电孙渡救驾!”

“对,对!完全正确。”

“那这第二步呢?”

“还是老战法:声东击西。”

接着,毛泽东指出:为把第二步声东击西的棋走活,在走第一步棋的时候,也给蒋介石施以声东击西的策略:“以一部监视息烽以北地带之敌,并伪装我军将东向”,做出东进湖南,会合红二、六军团的姿态;我军主力则经息烽、扎佐,直逼贵阳。待到滇军孙渡等勤王之师分路进到贵阳之时,我军再摆出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姿态。毛泽东说到此时有意停顿了片刻,微微地晃了晃头,说道:

“到那时,我们惊魂未定的蒋委员长,又必然下令十几万人马向贵阳以东追去。而我们嘛……”

“就可以大踏步地挥师向西,进军云南!”周恩来接过毛泽东的话茬,异常兴奋地说道。

“就是这个意思!”毛泽东说罢,沉吟片时,似乎方才那伟人的自信于瞬间消失了,他又操着商议的口吻,小声地问道,“恩来,你看这分两步做的文章……”

“堪称是神来之笔!”周恩来说罢看了看毛泽东的表情,他懂得越是大手笔的天才,在他自认为是天衣无缝的文章还没完成之前,都会表现出一种自负中那特有的不自信。为此,周恩来又说道。“请放心,由我和同志们共同实施这一战略计划!”

毛泽东听后内心激动异常,他紧紧握住周恩来的双手,有些沉重地说道:

“恩来,这篇文章是四渡赤水这篇大文章中的一部分,是真正的高潮部分!把它写完了,收尾的文章就好做了。”

周恩来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严肃地点了点头。

蒋介石在战争这张大棋盘上与毛泽东对垒,就像是一个只会程咬金三板斧的庸手与一代棋圣对弈那样,连棋圣所掷棋子的用意都猜不透,就自鸣得意地乱走手中的棋子。不仅他这个一方统帅手忙脚乱,喜怒无常,就连给他为将为士的十几万人马也倒了霉——任其在这张战争棋盘上随意调遣!

蒋介石于三月三十一日正式获悉中央红军南渡乌江的消息,他一边在“电话里大骂薛岳,问他在前线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连敌人的主力趋向何方都搞不清楚”,一边又想到中央红军南下之后,必然会威胁到贵阳城,自然也就等于威胁到他的安危。怎么办?他当即又询问哪个部队离贵阳比较近。薛岳慌忙答说:“滇军孙渡纵队。”这时,蒋介石又想起两天前,他曾电令孙渡率部赶到打鼓新场协剿中央红军的事来,真是气上加气!但是,他清楚统帅的面子是没有统帅的命重要的,因此,他在大骂薛岳过后,又立即给孙渡发了速来贵阳救驾的电令:

孙(渡)司令官志舟(龙云)兄:

胜密。

甲、自本日起,匪约六百人,由后山搭浮桥两座,窜渡乌江以南地区,正午匪渡江者已有千数,尚有陆续部队。

乙、望兄部星夜兼程,经黔西限明日到达镇西卫待命。

盼立复。

中正世申贵参印

迨至中央红军遵照毛泽东的战略意图进抵息烽一带,以一部伪装东向,“主力则经息烽、扎佐,直逼贵阳”的时候,蒋介石顿感大事不好,急忙在自己的下榻处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出席者有:宋美龄、端纳、顾祝同、陈诚、何成浚、吴忠信、晏道刚,另外还有蒋介石新任命的贵阳警备司令王天锡、副司令郭思演等人。诚如当事人所说,蒋介石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与愤怒,有意装作临危不惧、非常坦然的样子,他简单地讲了一下形势之后,就又平和地说道:

“下边,请墨三给诸位介绍有关的情况。”

墨三即顾祝同。蒋介石话音一落,极会为将的顾祝同站起,扼要地且又十分得体地恭维了蒋介石几句话后,遂才做敌情报告。他着重指出:

“据息烽、开阳县长的电话,敌人的主力由乌江下游南渡,前部已过开阳县境,有进犯贵阳的企图。”

接着,与会者围绕着中央红军下一步的行动各抒己见:“一是乘虚袭击贵阳,一是仍图东进与湘西红军会师,两案之中以后者公算较大,但两者都威胁贵阳的安全,当前应以确保贵阳为急。”最后,蒋介石作出决定:“严令前线各部队衔尾疾追,调遵义李韫珩纵队迅速南移至息烽堵截,调李云杰纵队由黔东西进占领黄平、余庆地区堵截,调孙渡纵队限期东进集结贵阳,另外电刘建绪、徐源泉等部布置东西防堵,廖磊部在南面布置防堵。”

接着,蒋介石以自己的名义给周浑元、吴奇伟、李韫珩、李云杰发了电令,意在防止中央红军东去,与在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合。这恰好是按照毛泽东的构想行事的。与此同时,他再次急电孙渡,命他把三旅滇军开到贵阳,拱卫省府之安。

蒋介石唯恐在孙渡率部赶到之前,中央红军已经把贵阳城包围,使他处于逃也不是、不逃也不是的尴尬的境地。怎么办?他又认真地审视了一遍顾祝同等人拟好的城防计划:令警备司令王天锡“指挥的一个宪兵营、两个消防连及警察四百余人负责城防责任,在三天内把城垣四周的碉堡修理峻事;萧树经的别动队(约四百余人)警卫行营和严查户口”。蒋介石暗自计算了一下,守城人员只要坚守一天,孙渡所部即可赶到贵阳。但是,当他想到时任贵阳警备司令的王天锡乃王天培的胞弟,而王天培军长又是在一九二七年八月徐州会战之后被他处死的,因此,他决定找王天锡面谈一次。

王天锡对蒋介石任命他为贵阳警备司令一职是心领神会的,这其中不无包含对处死胞兄的一种补偿。另外,他也清楚在今日之中国,得罪蒋介石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因此,他在受命之后还是尽职尽责,力争给蒋介石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天锡啊,三天把碉堡修好有把握吗?”蒋介石问道。

“报告委员长,只要一天一夜就可以完成。”王天锡答说。

“不能草率啰!”蒋介石复又加重语气补充道,“贵阳的得失,关系国际视听哩。”

“请委员长放心,明天天亮以前就可以修好,到时请委员长派人视察,如果还要不得,可以再修。”

“好,好,明天一早,我就和夫人亲自视察。”

蒋介石送走王天锡之后,越想这几天来的军情变化,心里越觉得不是个滋味!究其原因,这些长年和红军作战的部队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心。为此,他一怒之下,亲笔起草了一则措辞严厉的通令:

查现在大部股匪,任意窜渡大河巨川。而我防守部队,不能于匪窜渡之际及时制止,或于匪渡河之际击半渡。甚至匪之主力已经渡过,而我军迄无察觉。军队如此腐败,实所罕见。推其缘故,乃由各级主管官事前不亲身巡查沿河地形,详询渡口,而配置防守部队。及至部队配置后,又不时时察其部下是否尽职,并不将特须注意之守则而授予防守官兵。是上下相率懒慢怠忽,敷衍塞责。股匪强渡,乃至一筹莫展,诚不知人间有羞耻事。军人至此,可谓无耻之极。此次匪由后山附近渡河,在一昼夜以上。而我驻息烽部队之主管官尚无察觉,如此昏昧,何以革命。着将该主管官黄团长道南革职严办,以为昏聩失职者戒,并通令各部知照。此令!

蒋介石掷笔桌上,待侍从人员取走以后,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在夫人宋美龄再三地催促之下,他才忧心忡忡地昏然入睡了。

翌日黎明,蒋介石刚刚起床,奉命赶修城防工事的王天锡前来报告:城防工事业已修好,请委员长查收。也或许是生命比回笼觉更为重要,就连习惯早上睡懒觉的宋美龄也匆忙起床,挽着蒋介石,在端纳、顾祝同、陈诚、晏道刚等人的陪同下,跟着王天锡到城上转了一遍,频频点头,以示满意。转回来,蒋介石特把王天锡招到自己的办公室,用王天锡的话说:“又极力给我灌了一阵‘米汤’。”

正当蒋介石与王天锡谈话之时,顾祝同神色仓皇地走进来,向蒋行了一个室内礼,连头上的帽子都忘了取下,就说道:

“报告委员长,刚才水田坝有电话来,敌人已过水田坝,快到天星寨了!”

蒋介石听后愕然,因为他初次来贵阳,既不知道水田坝在什么方位,也不清楚天星寨离贵阳有多远的路,遂由沙发椅上站起来,望着王天锡,故作镇静地问道:

“水田坝距离贵阳有多少路,在哪个方向?”

王天锡肃然起身,双腿并立,以下级给上级报告的标准的腔调答道:

“报告委员长!在东北角,距贵阳大约三十华里。”

蒋介石听后,据王天锡记述,他把脑袋昂起,眼珠往上翻,想了一下又问:

“距清镇飞机场多远?”

“让我计算一下。”

正当王天锡在计算到清镇飞机场的距离时,陈诚又近似小跑地走进来,有些慌张地报告:

“报告!乌当来电话,敌人已过乌当。清镇也来了电话,据报飞机场附近发现敌人便衣队,第二十五军有一部分叛兵在机场附近滋扰。”

蒋介石听后默不作声,把两手背在后面,在办公室里面走来走去,沉思很久,猝然止步,两只就要冒火的眼睛盯住王天锡,问道:

“不经清镇,有便路到安顺吗?”

“有!”王天锡说道,“从次南门出去,经花溪走马场,可以直达平坝,平坝到安顺只有六十多里了。”

蒋介石表面上故作平静的样子,但声调却又是那样的低沉:

“你去准备一下,挑选二十名忠实可靠的向导,准备十二匹好马、两乘小轿到行营听用,越快越好。”

“委员长你……”

“不要啰嗦!快去承办。”

王天锡应声离去。他边走边暗自说道:

“啊!委员长准备逃跑了……”

蒋介石的确是要逃跑了!这其中不仅有蒋氏自己的原因——“谣传飞机场被红军占领,郊外有枪声时,吓得蒋介石很慌乱”,而且还有夫人的因素——“他的妻子宋美龄也急得蹦跳,在看地图时把地图甩在脚下”。正当蒋氏夫妇在下榻处匆忙收拾逃走所带的行装时,桌上的电话铃声响了。不知蒋介石出于一种什么心态,他依然是微合着双眼倒在沙发上,就是不伸手去接一下电话。这时,宋美龄终于沉不住气了,她走过来生气地说:

“达令,快接电话吧。”

蒋介石一动不动,只是微微地摇了摇头。

“或许是上帝给我们传报的佳音呢?”宋美龄更加生气地说。

就在这一瞬间,蒋介石想起了两件和上帝有关的事情:一是当年石友三反蒋,突然于夜间隔着长江炮轰南京,吓得宋美龄由梦中惊醒,暗自祈祷,终于化险为夷;再是中原大战时,冯玉祥的骑兵包围了蒋介石的火车专列,吓得宋美龄跪在车厢中祈求上帝保佑,不久,冯玉祥的骑兵撤围,虚惊一场。因此,当蒋介石一听上帝二字时,他近似本能地站起,拿起了电话听筒:

“喂!我是委员长……好,好!随时报告。”

宋美龄望着放下电话,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的蒋介石,焦急地问道:

“达令,是什么消息?”

“是上帝为我们传报的佳音:刚才是郭思演来电话,说敌人由乌当过洗马河,向龙里、贵定方向走了。”

“龙里在贵阳的什么方向?”

“东方。”

宋美龄听后也长长地吁了一口气,遂又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

不一会儿,端纳、顾祝同、陈诚、吴忠信、何成浚等人笑嘻嘻地相继走了进来,一个个随着宋美龄的信仰大唱起了上帝的赞歌。就在这时,吴稚晖念着“阿弥陀佛”走进来,这声音就像是一首完美的乐曲中,突然闯进了一连串的弦外音,显得是那样的不协调。正当这尴尬的局面不知该如何打破之时,王天锡上气不接下气地又走进来:

“报告委员长!一切准备完毕,敬候……”

“不用了,不用了!”蒋介石或许是想到王天锡还有派上用场的时候,故客气地说道,“辛苦了,先坐下喝杯茶。”

王天锡知趣地躲在一个墙角边的沙发上休息,静观蒋介石和这些中央大员们在做些什么。

这时,蒋介石把一张军用地图摊在办公桌上,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指着地图,煞有介事地说道:

“你们看,**向东边逃窜,他们将去什么地方呢?廖磊的一个军驻在都匀、独山,敌人为避免消耗战,是不敢向南走的。我预料他们必然出马场坪东下镇远,要么去湘西与萧、贺合股,要么重返江西。”

与会者似乎都忘却了两个小时前的狼狈情景,完全恢复了原本为将为相的心态,不约而同地,或曰言不由衷地以蒋介石为中心地议论起来。正当蒋介石再次对着军用地图指手画脚,大谈其判断的时候,晏道刚眉开眼笑地走进来:

“报告!孙渡司令提前赶到贵阳,请委员长示谕。”

蒋介石听说孙渡率三旅滇军赶到了贵阳,真是高兴极了!他当着众多的属下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与此同时,他一想到孙渡从黔西大定到贵阳的距离,“照普通行程需要七天”,可孙渡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就赶到了,心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故当即下令:

“我立即召见孙渡司令!”

不久,孙渡在薛岳的陪同下走进蒋介石的官邸。未等孙渡行晋见长官军礼,蒋介石就主动地迎上去,紧紧握住孙渡的手,颇有些动感情地说:

“该纵队乃革命军人的模范,动作迅速作战勇敢!”

薛岳也在一边敲边鼓,表扬孙渡所带部队是“勤王之师”。

接着,蒋介石扼要地把他方才判断红军去向的话说了一遍,破例以商议的口气问道:

“孙司令,你看怎么样?”

孙渡是第一次聆听蒋介石的面谕,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听了蒋介石如此客气的问话之后,行了军礼,答说:

“我初到贵阳,对整个情况不了解,委座的指示是不会错的。”

蒋介石一听孙渡的答话十分得体,心里更是高兴,遂又以歉意的口气说道:

“你辛苦了,本来应该休息一下,但是这时的任务十分紧张,希望你再努一把力,马上出发,向龙里方向跟踪追击。我已让薛岳电令遵义所部东进石阡、余庆阻截,并电何键把重兵摆到湘西一带,你与薛岳从后边追击。”

“是!”孙渡答说。

“另外,官兵都辛苦了,从我这里拿几万元去慰劳他们。”蒋介石说罢回过头来,对内定的贵州省主席吴忠信说道,“叫侍从室预备款子,送到孙司令那里去。”

吴忠信应声而去。为此,孙渡获二万元犒赏,并晋中将衔;各旅长获一万元犒赏。

蒋介石送走孙渡之后,又对王天锡说:

“城防还是不能疏忽,你去安排一下吧!”

王天锡一听蒋介石下了逐客令,遂识趣地告辞离去。

蒋介石为了怕龙云起疑心——说他有意收买滇军将领,立即命人给龙云发去一份近似感谢信之类的电文:“滇军忠勇诚朴,足为军人模范。”

蒋介石或有感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古训,抑或是有感于孙渡“救驾”及时,他决计奖惩一批军事将领。与此同时蒋介石还做出决定:拿掉王家烈。此事交由晏道刚出面办理。

蒋介石自到达贵阳之后,没有一天有令他高兴的消息,因此他每夜入睡时都会被噩梦惊醒。今天用他的话说,叫“否极泰来”;用宋美龄的话说,叫“上帝佑我”。不管是哪种说法吧,今天的确是蒋介石高兴的日子。他送走这些侍从式的文官武将之后,与宋美龄做过祈祷就上床入睡了!

四月七日清晨,蒋介石被隆隆的炮声惊醒。

他从床上跳到地下,本能地大声命令:

“快叫王天锡来!快叫王天锡来!……”

一会儿,王天锡走进蒋介石的办公室,只见蒋“躺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幅地图”。看见王进来,遂把手中的地图放在旁边的茶几上,问道:

“你听见炮声了吗?”

“听到的。”王天锡说罢看了看蒋介石的表情,又说道,“大约在南门近郊,距城不过二十里。”

蒋介石一听下意识地坐了起来,问道:

“敌人未必会来攻城吧?”

这等于给王天锡出了一道不好回答的难题。说不吧,万一红军攻城怎么办?说会吧,红军如果骚扰一下又走了怎么办?因此他未作答。

蒋介石或许感到自己问话有失,忙又说道:

“你派人去侦察一下,弄清情况,即刻回报。”

王天锡走后,蒋介石遂又陷入了困惑之中:“昨天红军不是东出龙里了吗?为什么今天一早又赶来贵阳南门近郊?……”

诚如前文所述,这是毛泽东早就设置好的声东击西之计。如史所记:“中央红军南渡乌江之后,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占扎佐,逼近贵阳。当各路敌军纷纷回援贵阳时,红军则挥师东进,一九三五年四月五日进至清水江以西的高寨、白果坪地区隐蔽集结,以少许兵力渡过清水江向平越积极活动,造成红军东进的声势。”当蒋介石误以为我红军主力东进的目的,是为了兵出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并把回援贵阳的部队东调之后,孙渡的“勤王之师”也赶到了贵阳,这就等于完成了把滇军调出云南的目的。为了把拱卫贵阳的滇军继续东调,毛泽东又派出小部队骚扰贵阳,让蒋介石再次下令东调滇军。果然如斯,我中央红军挥军西进云南的时候,孙渡再回师救援就已晚矣!因此,负责引滇军东进的红军部队完成任务之后,就又天马行空似的撤去了!

结果,孙渡误以为又取得了胜利,遂又派出滇军跟进向东撤去的红军。不知是计的陈诚等人,还笑嘻嘻地向蒋介石报捷:

“好消息,敌人已被孙渡打跑了!”

更为可笑的是,蒋介石竟然下令让孙渡紧紧尾歼东去的红军。这样一来,滇军离云南就越来越远了!

顾祝同、陈诚等人深知毛泽东用兵无定法,万一再对贵阳杀个回马枪,又要挨蒋介石一顿臭骂。为此,他们建议蒋介石乘飞机去昆明,暂时躲避几天。理由则是:“借贵阳暂无战事,请委座去昆明会会云南王龙云。”对此,蒋介石是心领神会的,遂于四月七日乘军用飞机飞往昆明。

自然,蒋介石作为一代纵横大家,他此次昆明之行并不完全是避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会会当代的孟获——云南王龙云,看看如何在接管贵阳之后再统一云南。

龙云是彝族人,他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与朱德、叶剑英等是先后同窗。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中,他借助唐继尧等人的势力脱颖而出,击败一个又一个军政对手,终为云南王。他在掌云南大权之后,遂采取了远交中央、近图黔桂的策略,因此在蒋桂战争期间,他支持蒋介石,派兵直指广西,并包围桂系的老巢南宁,终于促成桂败蒋胜的局面。这次蒋介石任命他为“剿匪”司令之后,在云南军政之中对“剿共”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云南部队应出省外作战,符合于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二是主张待红军进入云南,再行参战,符合保境安民的原则。”而龙云采用第一种意见。他此举的目的是清楚的,既可把中央红军御滇门之外,又可讨得蒋介石的信任。同时,他却密令孙渡等人:滇军的行踪必须绝对听命于他。

蒋介石入主贵阳之后,风传蒋介石要拿掉王家烈,对此,龙云起了疑心。不久前,蒋介石下令调孙渡率三旅滇军“救驾”,由于孙渡未接到龙云的命令东下,使得龙云因忌恨孙渡险些撤了孙的兵权。时下,蒋介石突然由贵阳飞抵昆明,龙云十分警惕地发出自问:“蒋氏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呢?”为此,他确定了“热情接待,静观其变”的会蒋方针。

蒋介石是玩弄权谋的老手,他见了龙云,未等说上半个小时的话,就完全明白了龙云的心思。一是时下有求于滇军相助解贵阳之围,再是中央军并未开进云南,解决云南的条件尚不具备,故采取了收买、笼络龙云的策略。蒋一面与龙云称兄道弟,盛赞龙云在云南的政绩,一面大加表扬他治军有方,等等。

对此,龙云更加提高了警惕性。尤其当蒋介石一迭声表扬孙渡等滇系将领之后,他对滇军在贵州的命运也更加担心。就在蒋介石到达昆明的第二天——四月八日,龙云获悉蒋氏给孙渡发了一通《关于向洗马河、宋家渡一带追击中央红军》的电令,其中心是请滇军出龙里东进,追击蒋认为东去的中央红军。

事有凑巧,恰在这时,孙渡率部东出尾追,不料红军进至龙里地区,突然回头向贵阳前进。红军准备击破滇军,除去威胁以便南下,而孙渡部队被突如其来的遭遇战搞得手忙脚乱,孙渡在贵阳以东观音山黄泥哨跳车逃跑,几乎被活捉。该事发生在谷脚地区,史称谷脚事件。

龙云听后吃惊不小。他一方面担心滇军败于中央红军的手下,再是害怕滇军奉蒋介石的命令东去,一旦云南出事难以撤回,故于四月九日给孙渡发了《关于滇军不得入黔东地区》的电令:

谷脚遇匪,深为骇异。幸已安全脱险,甚慰。不知是匪又回窜,抑系滞留后方之残匪。我各旅不能超过贵阳前进一节……又昨经呈奉委座鱼申电令,唯各旅在贵阳停止整顿,不再前进。而来电称,俟匪情明,再为前进,殊不相符究系何故现后方未得中央补充,已无力接济。我军若再超过贵阳前进,经费立将断绝。无论何人令赴黔东,均须考虑,不能轻进也。

切要!切嘱!以上各节,盼逐细速复。

总司令龙佳未机印

由于蒋介石手下有一批破译密码的专家,因此,各地方实力派往来密电多为他破译、掌握。蒋介石鉴于此行的目的是投石问路,故装作不知龙云给孙渡密下电令的事情,一边随龙云观赏昆明的景物,一边指挥贵阳的军事和解决王家烈的政事。蒋氏在昆明期间,除给孙渡发过一通电令之外,为防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他还给何键、刘建绪等人发过专电。为了提高所部“追剿”红军的战斗力,他又发了如下这通《严责吴奇伟追击红军不力》的电令:

对此区区残匪,既不敢进攻,犹恐被匪诱入夹击……如此旷日持久,怕匪畏匪,尚能革命乎?此剿匪而乃避匪,最后纵匪之逃窜而已。军人至此,精神安在?虽知残匪无几,而且疲饿不堪,何畏之有?况既明知其诱我深入,则我可预事防备,将计就计,正为军人运用智力之良机,奈何避不敢进也。希即于今、明两日内,决心进攻,占领清水河以西地区,并跟踪追击。勿误。

无论蒋介石发多少电令,由于他在战略指挥上远逊对手毛泽东好几筹,仍不知中央红军真正的战略意图,只是采用水来了土挡的战法乱下作战命令,或随意地训斥部属,其结果必然还是处于被红军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诚如前文所述,蒋介石虽在军事指挥上远不是毛泽东的对手,但他在玩弄权术方面却堪称一流,在国民党中尚未碰上一个真正的政敌。时下,他躲在昆明,连面都不曾出一下,就由晏道刚等人解除了王家烈的所有权柄。请看当事人晏道刚的记述:

蒋介石决定先让王家烈在所任“主席”和“军长”两个职务中任选一个,逼王交出贵州军政权力,并着我去大定与王商议……我便到大定见王向其传达蒋意。王最初表示两个职务都不愿放弃,理由是:“军长不兼主席就军费无着,主席不兼军长就无有保障。”我只好对王说:“你想两者都不丢,恐怕两者都不保。”王于是借口要与两师长商量再决定,意在求援于何知重、柏辉章两人。我乃密与何、柏两人会晤,诱以利之所在,说明不要军这一级,可编为直辖师,可以领十足军饷,再不会受王家烈从中克扣。何、柏两人听我这样一说,都表示赞成王辞第二十五军军长职务专任主席。王找两人商谈时,表示如两者不可兼得时,愿辞主席干军长。何、柏两人不便当面反对,却在暗中纵容部下包围军部闹饷。王再与我会谈时,表示愿干军长辞去主席。我把何、柏两人向我讲的话如实告王,并询王是否知道有士兵包围军部闹饷之事。王遂改变主意,表示还是干主席辞军长,以免兵变。但是王却举棋不定,过了一会儿又对我说,还是想干军长辞主席。我便对王说:“你控制不住军队,军长怎么当呢?”王说:“只要有饷,军长还是可以干的。”王要我对他的部队讲讲话,表示中央支持他。我拒绝了,只劝王还是干军长好(我当时是秉承蒋意让王先辞主席再说),今后不克扣军饷就行了。

就这样,蒋介石兵不血刃地拿掉了王家烈的贵州省主席,为下一步再逼着王家烈交出军权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假手进攻贵阳,迫使蒋介石迭次下令把滇军三个旅调到贵阳之后,遂又趁蒋介石躲到昆明行削藩裁军,逼迫王家烈交出贵州省主席的时机,再施声东击西之计,请蒋氏下令把孙渡所率三个旅的滇军调往黔东。这样,由贵阳通往云南的大道完全敞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觉察红军西出云南的战略意图,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会商,先于四月七日十八时下达《关于我军决从贵阳、龙里间南进给一军团的指示》:

(一)滇敌有到贵定并向羊场“进剿”讯。

(二)我野战军决从贵阳、龙里之间南进,望立即侦察由老巴乡、刘家庄转至洗马河、喇磅、隔水、高宝、龙里、麻若场及经观音山小路向王关、比孟场、鸡鸣堡的两条道路与其平行路的里程,准备一军团及军委纵队八号向此路前进。

(三)你们派往水尾、独木河、红岩河的警戒部队今七号晚可做准备架桥东渡姿势,并即作侧卫及后卫警戒,随一军团后卫前进。

(四)三军团先头师应准备明日三时出发,并有佯攻龙里之任务。

接着,周恩来这位天才的组织家,又与朱德、刘伯承、王稼祥等人把毛泽东西出云南的战略构想化为军事行动:我一军团及军委为左纵队,三、五军团为右纵队,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迅速转移,我先头部队于八日控制了贵阳、龙里间公路黄泥哨至观音山段,掩护红军主力南移。这时,红三军团一个团占领了贵阳以东的梨儿关、黄泥哨有利地形,故作声势,佯攻贵阳;红一军团一部占领了观音山阵地,瞰制敌人。就在这时,孙渡误以为红军东向,在此遇险,几乎丧命。由于我中央红军左、右纵队完全控制了贵阳、龙里间约三十里的地段,红军主力于九号由北向南全部通过了湘黔公路,旋即又突然挥师向西,把东向追击的全部敌人甩在了后边。这时,毛泽东、周恩来等的脸上再次出现了得意的微笑。与此同时,中央红军也出现了刘伯承总参谋长所记述的乐观局面:

“一过公路,甩开了敌人,部队就像插上了翅膀,放开大步,一天就走一百二十里。”

也就是在中央红军放开大步向云南挺进的第一天——四月个日,蒋介石接到来自贵阳的密电,大意谓:贵阳城危解除,敬请委座由滇回黔示谕军机。蒋氏阅罢本能地认为:毛泽东突然撤围贵阳,一定是有着深虑远谋。所以,当即告别外热内冷的云南王龙云,乘军用飞机由昆明飞回了贵阳。

蒋介石飞往昆明是高度机密的,故有很多贴身的军政要人都不知此行。至于困守贵阳的所谓上层人士,那更是一无所知了。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蒋委员长是与他们共患难的。时下,中央红军撤围远遁了,自应与蒋委员长同庆——借给蒋介石大唱赞歌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因此,十号晚上,在就要上任的省府主席吴忠信的发动下,贵阳上层亲蒋人士召开了所谓的庆功大会。

蒋介石的部属,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他们最擅长的本事就是为蒋介石唱颂歌。为此,有人曾说过这样的话:“蒋介石的天下被这些颂歌唱倒了!”这天晚上,为蒋介石歌功颂德的会场灯火辉煌,以山珍为 主的宴席一桌连着一桌,各界人士,尤其是那些军政大员的姨太太们更是花枝招展,满身的珠光宝气,再加上那极具诱惑力的媚眼,就连宋美龄也望之向背了。一句话,昨天还被枪炮声吓得魂飞魄散的事情,似乎恍如隔世,早就忘到脑后边去了!接下来,就是吹牛比赛。有人把蒋介石比作当今的兵圣孙子,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有大将之风;有人把蒋介石比作当今的孔明,在贵阳保卫战中演出一幕当代的“空城计”,蒋氏凭着大智大勇,吓跑了当代的司马氏毛泽东……这颂歌的调门越唱越高,越比越响,最后连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被唱迷糊了。再加上那阵阵的掌声,以及那三呼万岁的喊声,几乎把会场的房顶掀掉了。

蒋介石就像古今中外的独裁者一样,最爱听的就是这三呼万岁的颂扬声,尽管他也清楚一代又一代的王朝大厦无一不是被这颂扬之风吹倒的。或许贵阳保卫战的教训太深的缘故,也或许是他至今还心有余悸,总之,他今天晚上感到这场专门为他开的颂歌比赛会的味道不太对头,或说是不太顺他的耳。因此,当各界人士以雷鸣般的掌声、三呼万岁的喊声请他发表讲演时,他却没有勇气再火上浇油,跟在这些唱颂歌的人们的后边再大谈其功了!相反,他退出会场之后,遂又在贵阳绥靖公署召集各高级将领训话,发表了长达一万多字的讲演,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在贵州“剿匪”的经验与教训。其中,他还不得不讲了如下这段话:

我看现在土匪唯一的长处,就是惯于运用掩护战术,他只要找到十里或四五里正面的空隙,就可以安全窜过去。他的掩护部队配置得非常之好,例如此次由息烽的西南石洞向东南窜去,而他的掩护部队并不配置在东南方面,却在西南方面离开息烽城十五里的底坝,一方面掩护他的主力过去,一方面又对息烽逼近,使我们在息烽的主力五个三师竟被他牵制,以全力来进攻包围他主力所窜反面方向的掩护部队,结果他的主力安全向东逃走了。他当时配备在底坝的掩护部队,据我判断,最多不过一二百人,你看他以如此少数的部队,便牵制了我们在息烽的一师多兵力,何等巧妙!所以我们今后要消灭**,必须要研究应付他的掩护战术,再不为他掩护的部队所牵制,而要找到匪的主力来截击。

蒋介石在贵阳绥署发表讲话过后,就又回到自己的下榻处,听晏道刚报告逼王家烈交出贵州省府大权的经过。接着,他又召来早就预备好的棋子吴忠信,亲切地称呼着吴的字说道:

“礼卿兄,你知道我请你来的目的吗?”

吴忠信,安徽合肥人氏。他早年投身民主革命,追随孙中山先生南征北战。期间,与蒋介石时相过从,并深得蒋氏的信任。就在蒋介石设南昌行营的时候,吴被蒋委任为南昌行营总参议。此次蒋氏来贵阳指挥“剿共”,要吴同行。吴心里清楚是要他取王家烈而代之。同时,他心里也明白:蒋介石起用他的原因是“王家烈与桂系军阀长期勾结,蒋去王当然会引起桂系反感。蒋知吴(忠信)与李(宗仁)、白(崇禧)有交情,所以起用吴忠信以缓和与桂系的矛盾”。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他出面组织了今天的庆功大会。但是,老于世故的吴忠信并未把事点破,而是有意地说:

“我既是委座的老同志,又是委座的部属,需要我做什么,就下达命令吧。”

“贵州省府王主席,向我提出请辞主席、专任军长的要求,我意请礼卿兄代我处理贵州政务大事。”

吴忠信当即应诺。接着,他又以试探的口气说道:

“这位王主席与中央有二心,素把军队当作和委座讲价还价的资本,我意……”

“放心,”蒋介石也清楚吴忠信的心思,故抢先说道,“我自有安排。”

就在此谈话后不久,蒋介石利用将士索饷,又逼迫王家烈交出了军权。此乃后话。

旋即,蒋介石又全心投入到所谓“剿共”的大事方面来了。首先,他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空军的侦察,想准确地获知中央红军西出云南的目的,但是他终无所获,只能像过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要发现红军出现在什么地方,他就命令就近的部队要么堵截,要么“追剿”。由于中央红军已经远远地甩掉了蒋氏围、追、堵、截的部队,其结果是,蒋氏的命令下达得越多,受他指挥的部队就越被动。

就在中央红军挥师西进的时候,我留在乌江以北负责策应主力南下的红九军团,也相继击溃了黔军五个团的围攻,并向大定、水城前进,同主力红军造成南北响应之势。这时,蒋介石仅仅根据红九军团的行踪,就又做出错误的判断:“主力红军将经镇宁、安顺间向北与红九军团会合,抢渡金沙江。”于是,蒋氏又急忙调集各路兵马尾追红军,“企图在安顺、普定、大定、镇宁、关岭间地区消灭红军主力”。或许是蒋氏失败的次数太多了,他不得不又发出这样的自问:

“毛泽东此次西出云南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未完待续)

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都市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