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招阴人 > 第二百三十八章 噶玛上师

第二百三十八章 噶玛上师

我们告别了冥神,去追寻酒吞童子的踪迹。我们并不知道酒吞逃到了哪里,可冥神却早已去做了调查,此时酒吞正在西藏。得到这个消息后,我们火急火燎的赶往西藏,那里雪山遍布,山峦连绵,气势恢弘,很多人都说那里是涤荡心灵的地方。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这里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北部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东是高山峡谷区,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是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

一路上天呈湛蓝的颜色,没有一片白云,蜿蜒曲折的公路围着巍峨雄壮的高山,除了慢慢驶过的车子外偶尔可以看见进西藏的车辆和朝圣的藏民。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藏族同胞的歌声萦绕于耳,天空苍鹰飞过,一声长啸,如此美艳的高原景色。

铅云欲堕,漫野皆白。一行十数人蠕动在旷野雪地上,双手扬起落下,身体此起彼伏,寂静的山谷中响起了木板磨擦冻土的声响,混合着绵绵不绝的诵经声。

我们刚一进西藏,就遇见了成群结队的朝圣者,他们正在磕长头,那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还有一种更为艰难的叩拜方法,有些信徒面向寺院,每磕一次,移动距离等于身体的宽度。这样绕周长一公里的寺院一周,约需磕头两千多次,叩拜者的手掌和膝盖往往会磨出鲜血。

这其中不仅仅有年轻人,老人,还有孩子。这让我很是震惊,这孩子只不过三五岁的模样,居然也跟着父母爷爷奶奶一起朝圣,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除了在西藏,我没有在任何地方看到如此年幼的孩童如此坚韧虔诚的礼拜三宝。

铃鼓的流苏在风中翻飞,雪粒纷纷扬扬地从空中斜斜地倾泻。沉郁苍凉的男声伴随着铃鼓之声在荒野中散播开来,他们唱诵的是名叫“觉”的经文。

据说每天清晨,晨雾尚未散尽,在一片雾霭朦朦中,寺前香火缭绕,众多信徒无论酷暑严寒,忍饥挨饿,一步一个长头磕到大昭寺释迦牟尼这尊等身像下,就是为了表达他们对自己信仰的极度虔诚,其中有些人甚至抛尸荒野也在所不惜。有些信徒,终其一生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亲自到这座佛像前,祈求佛祖的庇佑。这很明显有点婆罗门教苦修的影子在。

“打扰了,你们要去哪里?”我朝他们招了招手,双手合十,有礼貌的问道。

“我们这是要去神山卡瓦博峰朝圣。”那队人停了下来,恭恭敬敬的说道。

卡瓦博峰藏语为“雪山之神”,传说原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大师教化,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格萨尔王麾下一员骠悍的神将,卡瓦博峰也由此成了藏传佛教的朝圣地。

“好呀,这是很不错的事情。”我看见这些高原红的脸庞上流露出的虔诚,不禁随喜赞叹道。

“是呀!磕长头是好事情,你要不要加入我们的队伍?”那领头的僧人手持转经筒,真心诚意的问我们道。

其实我心里是很想感受一下这几百公里一直跪下去是什么感觉,可有任务在身,不能跟其朝圣,于是相当有礼貌的拒绝了他们,目送他们继续前行。

这些人继续沿着盘山公路跪过去,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

西藏的天气变化的很快,阴晴不定,刚刚还是晴天,转眼间就飘起了雪花,我们的目的地是日喀则,这次旅行还是相当的漫长,黑夜即将来临,我们不得不减慢速度,下雪天谁也不想出问题,这山高路险,摔下悬崖可就得不偿失了。

“这扎什伦布寺里到底有谁?冥神要叫我们去哪里?”趁着晚上车速低,大伙开始讨论道。

“谁知道呢?扎什伦布寺是中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是西藏活佛最多的地方。”我看了看大伙,继续说道:“好了,你们继续睡吧,明天早上就要到了。”

一晚过去,我们已经到了日喀则,如果说八廓街的千年转经路所环绕的大昭寺是圣城拉萨的灵魂,那么位于后藏第一大城市日喀则市中心的扎什伦布寺就应该算是后藏地区的心脏了。

清晨的扎什伦布寺静谧安详,大门前的广场上没有了熙熙攘攘的游客,只有一个个虔诚朝圣的身影。一次次虔诚的跪拜、一次次真诚的叩首,他们的身影比那尼色日山下得雄伟寺庙更为令人动容。

进入寺院,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的广场。也许是因为时间尚早的缘故,广场上只有几位晨起拜佛的朝圣者。

五百年来,扎什伦布寺能逐渐发展成为一座佛教圣地,除了它是班禅大师的驻锡之所外,还与它完备的学经制度和良好的学经氛围有关。

扎什伦布寺一直都是如此安静的存在着,等待着这样缓行而来的虔诚信徒。随着日头高升,游人渐渐增多,静谧中的扎什伦布寺一天的喧嚣由此展开!

斑驳的墙体,湿沥沥的石板路,信仰并没有统一的路径,但是在这里,他们笃信的宗教寄托着他们纯净的灵魂。

藏传佛教的寺院大多选择了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腰,随着山势坡度的起伏,寺庙内的建筑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而扎什伦布寺正是如此。

那红白相间的院落间金黄色的金顶总会让你感到炫目。而山坡之上满眼的经幡写满了信徒们对于扎什伦布寺的崇敬。他们生活得简单却满足。这也许是许多品尝了人间百味、经历了大富大贵、大彻大悟的内地人始终无法达到的境界,但是他们却在平淡中因为简单而满足,因为满足而变的更简单。

高原的蓝天白云下,皮肤黝黑的藏民们,绕着白塔周而复始的转经。

很多人辛苦劳碌,把劳动所得换成钱物后,然后一路磕长头前往他们心目中的佛的所在地,除了给自己留下少部分生活必需品,剩下的大部分钱物捐给佛教寺院。在他们的心中,信仰是生命中唯一的目标,所有的家庭生活、种作放牧等等最终都是为了敬献给佛。

我们进来时看见一白发老者和一老嬷嬷,他们虔诚的坐在那里念经,腰虽然已经直不起来了,可精神矍铄,微微一笑,乐观开朗,无忧无虑。

我们这次来这扎什伦布寺是为了找噶玛上师,上师是藏传佛教对具有高德胜行、堪为世人轨范者之尊称,又作金刚上师。

据冥神说这噶玛上师是大觉悟者,和那些披着佛教面纱的假僧邪师不同,而且欠冥神一个人情,这番可以请其助阵,想必这惩恶扬善的事情噶玛上师也不会拒绝。

前面是一尊琉璃瓦宝殿,强巴佛,即汉地佛教的弥勒佛,是藏传佛教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这里是藏地最大的强巴佛的供奉地,里面有许多身着红衣的喇嘛在念经,两旁林立着许多佛像,忿怒金刚的头发,都是立起来的,象征所有轮回的不清净现象都与涅槃或者佛的坛城不可分离,在法界当中都是清净的。一般的佛菩萨背后,有一圈光芒,但忿怒金刚的背后却不是光芒,而是火焰,象征证悟空性的智慧——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摧毁三界轮回,烧掉六道众生的烦恼和痛苦。

这里还有许多的凶神,看起来是受了婆罗门教的影响,本尊头上的五个骷髅人头,象征以下三种意义,第一个意思,与寂静本尊头上的五佛冠一样,象征五部佛。第二个意义,表示五毒烦恼不除而净。第三个意义,代表五部佛的五种智慧。

我看了看坐在最前面讲经的中年男子,看起来应该是噶玛上师了。可人家现在正在讲经,我们也不好意思打扰他们,只能在外面静静地等待。等其正事忙完之后再去找噶玛上师。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如来信解游戏神变生大楼阁宝王。高无中边。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菩萨之身为师子座。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

三四个小时之后,僧人都散去了,噶玛上师微笑着走了过来:“施主,不知千里迢迢来找老衲有何贵干?”

“上师,我这次是受冥界之主委托,来请求你的帮助的。”我直接道明了来意,和噶玛上师说了清楚。

“里面请吧,老衲早起时掐了一卦,说是今天有人来访,本不是很相信,可现在果然是应验了。”噶玛上师微微一笑,把我们迎进了后殿。

后殿布置的相当素雅,看来噶玛上师一直过着深入简出的生活,也是,大凡哲人都不贪图物质上的满足,对于他们来说精神上的满足更为重要。(未完待续)

招阴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言情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招阴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