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门里门外 > 第23章 纠纷起源

第23章 纠纷起源

没这么凑巧吧

只能说,下单者下单时就想好这一点。

一般而言,这种男女恋爱中的纠纷与争吵,基本上当事人都不愿意对外张扬,更不可能让外人插手。那样,只会让事态更糟糕,甚至加速双方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彻底分手。

可这次呢,下单者不但有意把双方矛盾公开,而且还急切的盼望外人插手。这从下单者把单子同时发给自己,姜君和地区经理来看,应该是这个目的。

再从最后

小芳姑娘决然和前男友分手时的情景分析

达达认为,这个单是小芳下的,也就是说,是她盼望外人插手,促使自己痛下决心,与前男友彻底结束恋爱关系。

这个年龄段的大本生,虽然算不上绝顶聪明,可也不笨,因此达达觉得自己的判断准确。当然,这只是自己单方面的认为,真正的事实是什么,除了二个当事人,谁也不知道。

达达回答的‘是不是?’

后面,就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抛出。

可二人一直心照不宣的暗斗,给了他本能的警觉和戒备,话到嘴边,改成了:“只是个巧合,我们按照惯例出牌,杞人忧天了?”

地区经理没说话,只是看着他。电话响了,文员抓起听听,放在桌子上:“总经理,三组组长找你。”“是我,请说,嗯,好,我马上问问。”

抓起话筒

嘟嘟鸣鸣

“陈老板吗?我是蒋介,怎么搞的,你那卫生总是解决不了?客人当场拒收。”办公室狭长不关音,因而达达听得十分清楚。

“我问问,唉,如果真是我店责任,客户主拒收的就算我老陈买单。蒋总你不要生气,我清楚马上打过来。”

蒋总压了话筒

过来重新坐在达达前面:“你都听见了?”“嗯”“我记得,上次你小组被客户投诉,也是他店子里的单?”“嗯”达达皱起了眉头:“实在不行,干脆将它踢出去算了?”

蒋总拧拧眉,没回答。以辖区里15个小区近10万居民,减掉三分之二的实际需要,如果单凭地区销售的自己总厨房,根本就无法满足和保证客户的下单量。

加大投入增设

总成本也就跟着提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面对业内的这一共同普遍的发展瓶颈,只有一个办法,借力打力,共谋发展。所以,业内的对策是,自己的总厨房,抓主要大众需要和极其特殊要求的单子。

其余的小众单子,一般都交给小店子做。当然,这种小店一定得遵守地区销售分公司的餐饮规定,符合总厨房的餐饮要求,按受其公开和不公开的抽验抽查。

经考核认可后

双方还得签定供应承包合同,小店才能正式成为公司的线站。

这样的好处是,公司把劳力和经济的风险都分担了出去,从而集中力量和资源,把总厨房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缺点是,如果线站只顾自己销售赚钱,对公司的订单掉以轻心,或者缺乏监督,就可能造成卫生质量差,客户投诉乃至拒收结果。

接下的事实证明

公司的这种顾虑,绝不是空穴来风和多余。

这些小店子小饭馆,老板最注重的都是现卖现收,自己店里的食品清洁卫生和店面的声誉。那个被第小组组长投诉的陈老板,身为第1小组组长的达达也认识,并深感麻烦。

陈老板50多岁

进城农民工

当过小包工头,有点积蓄后,开了这个名为“陈米线”的米线店。店子不大,也就6张桌,自己和老婆加上二个小村姑,一共4人,整天忙忙碌碌。

顾名思义,米线店就卖米线,牌子上标的是正宗云南过桥米线,实际上却非正宗,不过从自己实际经验,网上和书上淘得一知半解,加上舍得放佐料和精心打点,却也做得风生水起,生意不错。

这一地区的居民

基本上都是退休工人

打工的蓝领白领,真正的商人,金领和社会精英不多,其购买力和文化层次,自然也不大不高。因此,常有“米线一盒”和单子,下到办公室。

饱了没公司的经营宗旨就是,一盒也送,并及时送达!可宣传归宣传,“米线一盒”毕竟无法赚钱,送了白送,或者说赔钱赚么喝。

幸好在每天的下单里

这种“米线一盒”也只是占了下单总需求量的少量

总厨房如果自己做,就得延长其他单子需要的时间,算来划不算的。于是,蒋总默许,小文员出面,陈老板一拍即合,合同顺利签定,就成了地区分公司的线站。

精明的小米线店老板,开始还对此满是热情,因而前一段时间双方都满意。后来,陈老板发现这纯属小打小闹,对自己店内的销售谈不上有多大帮助,逐渐放松了注意力。

老板这一放松

自然问题连连

反映到小哥小妹们身上,就是客户不满,投诉和流失。达达小组也曾受过其苦,因此,达达对蒋总摇头,再次强调:“唯利是图,屡教不改,严重影响公司声誉,我看还干脆踢掉算了。”

作为地区经理的蒋总,当然也有自己的统筹考虑,不便立即表态,只是微微叩首,转移了话头:“这么说,芳华小区这件事儿,就这样了结了?”

达达点点头

“不过,还得给她送。我离开时,她说明天还要接着下单呢。”

蒋总矜持的笑了,作为地区销售的总经理,有这样的忠实客户,是好事儿,再说直白点,就是利润。“没发生格外事情就好,”

蒋总说:“看单子,我还以为是因为你这个大本小哥惹的祸。”达达挺挺自己胸脯,自嘲到:“可能吗?要钱没钱,要才没才,要命,倒是有一条贱命。人家住那么高档的小区,就是送给她她还嫌麻烦呢,蒋总多虑了。”

地区经理笑笑

漫不经心扭扭脑袋

“帮你忙的那三个女大学生,前几张单子送得还顺利,可后二张单子,好像出点麻烦,到现在都还没回来?”达达问:“那二张单子,是哪儿呢?”

蒋总就抚抚自己手机:“二张顺路,都在团结坝7栋和9栋。”达达默默,站起来:“我去看看,需不需要你先联系联系?”蒋总就拨手机。

然后举到达达耳旁

有响声,可无人接听。

达达一推,拔腿便走。三个多月来,似这样由外人顶替自己送单,在达达还是第一次。按行业规定,外卖小哥小妹每月的工资收入,全由自己的送单决定。

是名符其实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若按达达今下午送单收入记算,下午的送单收入,就占了他今天全天收入的三分之1.5。

又如果能

按他现在

逐步倾于平稳固定的每月收入5500元算,平均每天18块的一半,就是91块7。今天情况特殊,地区经理表示,找人顶替他送单的这91块7,就由办公室出资。

这也是蒋总必须听他回答的主要因素。出于私心,刚才达达在汇报时,并没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全部说出,所以,有点内疚的达达自觉地,立即驱车前往看望了解,也算是对地区经理的一点回报。

哒,哒哒!

电动车发出熟悉的通电加速声

达达潇洒的冲着顶头上司扬扬手,松开了刹车。“达组,达组!”有人在背后连声招呼,达达急忙捏住手刹,扭过头,是姜君。

拎着七八只餐盒的副组长,正从总厨房中跑出,冲着自己笑嘻嘻的:“达组,你完啦?”“没有,你又送这么多?”达达看看夜空,关心到:“别太拚,悠着点。”

“没事儿”

外卖小妹大咧咧的

“今天业务好,坐着也是坐着哩。达组,你完啦?”一面把餐盒往她自己的电动车上装:“完啦,我想请你吃,吃饭,你,你有时间没哩?”

达达感到奇怪。副组长一向节约抠门,甚至到吝啬,今天她是怎么啦?嗯,一定是找自己有事儿:“现在还没有,等我回来后再说吧。”

哒——哒哒

达达一松手刹,电动车窜了出去。

团结坝离总厨房大约10里,是团结小区的简称。顾名思义,团结小区之所以谓团结,一定有其原因。事实也正如此。

这些年,随着农民大规模的进城,安置其便成了政府和街道的重中之重。按照政府公布的相关政策,进城农民家庭的安置,大致上分二种。

己买房落户的

由当地街道会合政府集中安置

前一项好办,国家统一征地,按相关规定进行补偿发放后,凡是有点办法和见识的农民家庭,基本都会自行进城看房买房。

然后,一大家子定居下来。手里攥着才领到手的征地补偿款,自由潇洒着呢。可问题来了,绝大多数农民家庭都是老老实实,没见过大世面的。

要让他们攥着才领到手的征地补偿款

自己去捉摸买房,选择和装修定居,基本很难。

所以,才有了后一项的进城农民家庭的集中安置。出于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又不可能让全部进城的农民家庭,都集中住在一地。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打散,与当地城市居民混合安置在一起。个中原因,就不必累述了。简言之,随之的和谐团结,就成了一切问题的源头。

正是这样

也才有了团结小区

可以这样说,尽管各小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进城农民家庭与当地居民大大小小的冲突,却以这个团结小区为最。

因为,基本上天天打交道的缘故,所有的外卖小哥小妹,对团结小区居民们的纠纷起源最清楚。(未完待续)

门里门外》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玄幻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门里门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