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次元同人 > 蛮族战皇 > 第63章 曲折的路

第63章 曲折的路

和斩白蛇起义的刘邦不同的是,李自成有一份工作,虽然是低薪还是很清苦的工作,比起当时的刘邦还是个成天游手好闲的混混,他是一个想有作为的人。

当时一个人的命运终究会和别人不一样,崇祯三年,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

当时是很多丢了田产,受到灾荒,朝廷不但不接济灾民,地方贵族还趁机官逼明反,因此,农民起义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时尚。

李自成是茫然无措的,带着乡里一群人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

事实在起义的过程中,他的运气也是不顺畅的。和当时的刘备一样,到处奔走,到处被驱赶......所谓颠沛流离,流离失所就是这种景观。

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李自成才收其遗部万余人。

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qǐ],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

崇祯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可以说这时候的农民起义军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是哪里的一种作为。

毕竟造反来得突然,官兵围剿得紧急,何况他并没有当年刘备的五虎上将打天下,和有诸葛孔明人等,具体的为他筹谋后面的军事行动,指挥他的政策路线......

崇祯八年(165年),李自成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

在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数年后,他这才意识到了,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和军事目标,这样打打杀杀的日子会所无穷尽......

义军就此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

崇祯九年(166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李自成才被众位义军首领们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游击队战法。

因此才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

崇祯十二年(169年),他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

翌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

此刻的农民义军声势浩荡,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

其实这就是当时的大明朝,养了一大群只是懂得为官自保,其实空无治国德能的官员,一种事实和结果。

那些不是治理国家的官员,其实只是来拿上班工资的一群集团员工而已。他们黑压压一大片站在大明朝的朝堂上,遇到任何问题都是一片鸦雀无声,事实就是等发薪日的这一天而已......

什么叫官僚?什么叫腐败?什么叫无能之辈?这些人就是现实中的一种彰显。

农民义军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

崇祯十五年(164年),李自成与罗汝才以0万众再围开封,激战0余日未克,回师攻破河南襄城,俘斩明总督汪乔年和降明的农民军首领李万庆(射塌天)。

十六年正月,义军重返襄阳,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口号安民。

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就此建立了大顺政权,在汝州之战中,歼明军4万余人,迫孙传庭败逃陕西。

其实在大明朝事实已经腐烂欲溃,义军全面围攻时,它不要很多力量来推倒,它自己都在腐烂得掉渣......。

灭亡明朝之后,义军当时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总兵吴三桂,未果。

其实这个时候李自成要是有远见卓识或者身边有治世之能臣,他就会着手安抚天下,治理地方行政的混乱,加固边界的边防,坚壁清野与北疆,提防女真入侵就足够。

但是他的眼光毕竟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急于坐上皇帝的宝座,开始当起他的皇帝。事实在当时的情况就是民心不稳,跟着谁都还不是很确定的情况下,战役的胜利还不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其实此刻如何安民才是立国之本。谁的能力能使得当时民不聊生的局面得到救赎,谁就获得了神州天下。

当时做这样一件事,固然不会简单。

相反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在攻克北京后得到了改善,但是他的战力毕竟不是正规军。

它如河能和草原的强大女真部族,大清的铁甲骑兵军团抗衡?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约10万往攻。

在山海关之战中,大顺朝义军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地区。

大顺军由盛转衰。李自成廿九日匆忙称帝,翌日离京西撤。

毕竟农民就是农民,除了懂得喂猪赶鸭子,其它的都没有人教会他。

事实上此刻的重点,不是戴上皇帝的皇冠,坐上龙椅这件事很重要,而是谁拿到民众的支持才重要。

他在这时候其实犯了两个错误,不能攻打满清和大明叛军强势军团,他偏要攻打。

这就是逞小强只能,屈了自家锐气之兵,实乃不知。

事实他当时坚壁清野,把山海关一线到北京的民众,全部移到皇城居守,等清兵远道来攻打,此刻就是全民抗战,那么,后来的历史势必重写......

当时的他匆忙丢了这个历史皇城,慌不择路的带着残部逃去......

大顺政权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李自成自己改名自晟。改西安为西京。

此刻为了确立自己的大顺皇权,设天佑殿大学士,由牛金星充任。

李自成增设六政府尚书等官。地方上增加省级设置,分全国为十二个州,官为节度使。

同时发布开科取士,紧急的招揽人才。

三月十七日,两路义军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在他的政权最终得以进驻北京后,首先是加强大顺政权的建设,其中主要措施有:任命官员,开科取士,选拔知识分子,政府官员一律受权将军节制;立即释放明锦衣卫狱中的犯人。

另一个错误就是李自成立足未稳之初,就一手严厉镇压作恶多端的明朝皇族和达官贵人。这是打压旧封建贵族,确立新兴贵族势力的必然举措。

史称农民军“满街捉士大夫,拘系枷锁,相望于道”,一时“向来厂卫知名者,咸从束缚;要津猾胥,先倾其家而杀之”。

在大顺军的军事打击下,地主官宦“混稠人中,低头下气,惟人觉”,“赤体狂奔,四散逃命”。

这就是一个很混乱的时代,鸡飞狗跳的时局。

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旧势力残留的一群封建贵族,远远的离开了他的身边,形成了一股抵抗势力。

那些投顺的明朝官吏,也是丑态百出。

每天在午门外,他们身着青衣小帽,“匍伏听点。平日老成、儇巧者,负文名、才名者,晓晓利口者,昂昂负气者,至是皆俯首低眉,植立如木偶,任兵卒侮虐,不敢出声。

亦有削发成僧,帕首作病”者,真是“种种丑态,笔不尽绘”。

作为贵族,他们过去的那些淫威,在大顺军面前一扫无余。

其实作为有钱人,这些人本身亦没什么卵用。

当时的大顺革命军,逮捕并处决了五百余名罪大恶极者。

同时,宣布免除贫民赋税,成立“比饷镇抚司”,勒令明朝大官僚交出赃银,叫做“输银助饷”,由刘宗敏、李过等主持,追赃助饷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共得银七千万两。

这些事实作为,从而在政治、经济上打击了明朝的官僚地主,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也解决了李自成军事集团,在立国之初的财政危机问题。

农民战争期间,在义军控制的地区里,李自成采取了一些安定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如没收南阳、襄阳一带地主的“庄田”,进行耕种。

同时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由于当时义军系流动作战,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执行到底,但这些政策的本质,却同封建皇朝的繁重盘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攻占北京之后,在经济上,李自成明确提出“贵贱均田”之制,铸钱“永昌通宝”,平抑物价以利商品交易。

为了保护当时很羸弱的地方农业生产,重申“马腾入田苗,斩之”和不准军士抢掠的禁令。

陕西是李自成的故乡,义军所到之处,都对父老进行慰谕,凡军士妄杀百姓者偿命。

责令官僚富户输金助饷,规定“九卿五万,中丞三万,监司万两,州县长吏半之”。

在文化上,制定“甲申历”,废除八股对偶的陈腐文体,改为散文形式。

事实上,李自成也在学着做一个睿智和开明的皇帝了。(未完待续)

蛮族战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次元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蛮族战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