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次元同人 > 蛮族战皇 > 第75章 迁都沈阳

第75章 迁都沈阳

天命十年即天启五年(165年),努尔哈赤突然的决定迁都沈阳,他是有什么目的?舍弃祖先历代生活的草原而去牧草贫瘠的东北贫瘠之地,这合适么?

于是在开会决定这件事时,他努尔哈赤遭到当时贝勒诸臣的反对。

但是天命汗努尔哈赤,力主迁都沈阳,他当时理由很充分的说: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且于浑河、苏克苏浒河之上流,伐木顺流下,以之治宫室、为薪,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兽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筹此熟矣,汝等宁不计及耶?

这个战略经济位子,系努尔哈赤综合考量了历史与地理、社会与自然、政治与军事、民族与物产、形胜与交通等因素,而做出迁都沈阳的重大决策。

从此,沈阳第一次成为一个王朝的都城。

努尔哈赤力排众异,强势迁都沈阳,促进了辽河地域的经济开发。

他注重采猎经济,发明人参煮晒法,使部民获得厚利,"满洲民殷国富"。

后面史书记载,努尔哈赤关注采炼业,也就是冶金制造行业。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州"始炒铁,开金、银矿",开始较大规模地采矿、冶炼。

他尤为重视手工业生产,包括军器、造船、纺织、制瓷、煮盐、冶铸、火药等。

**也称其"制造什物,极其精工"。

一个军事强国,在制造业上不先进,那么他们的军备必然落后。

努尔哈赤对进入女真地区的各民族工匠"欣然接待,厚给杂物,牛马亦给"。

从技术人才的应用上,努尔哈赤是走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程度上。

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很多特种行业领域,吸纳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拱卫了目前国内前50强企业的雄厚基础。

大力抓人才机制利用,促进人才的培养机制,也会是一个国家振兴民族经济,竖立自身著名品牌的一个前提。

这有点涉政了,赶紧收回话头......

努尔哈赤曾说,有人以为东珠、金银为宝,那是什么宝呢?

天寒时能穿吗?饥饿时能吃吗?...收养能制造出国人所制造不出物品的工匠,才是真正之宝。

因此,我们看清楚了,一个民族真正的财富不是东珠、不系金银,它系可以无限产出价值的民族工匠,技术人才。

当然,如今很多国营、私营企业里,某些无德无能的人意图上位,图它自己狭隘的私人利益,一群人构陷和搞宫心计,打压和排挤人才出公司集团的作为,势必引来自身企业的最终关门大吉。

毕竟市场行业激烈竞争,拼的是人才的数量,整体的员工焕发的品牌素质,而不是靠歪门邪道来拉关系,搞渠道......这是国际大经济环境的趋势和需要,谁搞不诚信与虚假,谁就砸自己企业招牌。

女真族迁都沈阳后,经努尔哈赤、***父子两代人的辛勤开发,沈阳及辽河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得到全面开发与迅速发展,并带动了东北地域的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东北的北大荒,后来为什么成为米粮仓,这都是振兴经济,发展技术的成果。

所以这一个经验也告诉我们,土地并没有贫瘠的土地,只有懒惰和知识不开化,不图发展和不勤劳的人。

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成为陪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近代辽河流域、沈海地带的区域经济开发,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其经始者。

他不仅仅是马背上能打天下的始祖,也是一个懂得经济发展的时代变革者。

作为军事学家的,能懂政治经济学,事实很不简单。这就叫,有两把刷子。

当年的成吉思汗只是会弯弓射鸟,他努尔哈赤至少在发展经济上也看了很多使得历史发生变革的书。

努尔哈赤一生打过1次大的胜仗,留下十大历史功绩,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光彩夺目。

人们在谈论努尔哈赤时,多沉迷于他巅峰时刻的辉煌,却常常忽略他攀援过程的艰辛。

其实人都是趋炎附势之辈,舔甘怯苦之流,自然是把他完美与神化,而不去谈他幼时尿炕的故事。

所以会写客观历史与真实的文人,必须得写努尔哈赤幼年丧母,继母那拉氏刻薄寡恩,家里并不和睦,兄弟们闹着分家的故事。

毕竟一个历史伟人的崛起,不会是很突兀的,没有历史背景的。

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当时听了继母挑唆,给他的产业极少,不够他维持生活。

所以即使作为当时草原贵族的富二代,也是虚有其表。

其实努尔哈赤的青少年时代就是普通的牧民,所以吃尽了苦,挖人参、采蘑菇、拣榛子、摘木耳、拾松子,然后将这些东西运到抚顺马市去卖,以此来维持生活。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没有人生底层人民的悲苦磨难,也不可能成就他建立大清的宏图大志。

但是,在他5岁那年,更大的不幸降临。

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同时死于明军攻城的炮火。

这里的理由和原因,我们前面都说得很透彻了。

作为大**是不能坐着看一个女真部族,后金逐步强大的。

对少数民族实施打压和迫害是时代的必然,事实其中也有个人掠夺的意味在其中。

祖父和父亲一时间都去逝......这等于是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突然挂了,......那么,一个大企业何去何从?

这一事件,对努尔哈赤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关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还要从一个重要的人物,王杲(gǎo)之死谈起。

在当时的建州女真中,以王杲部族势力最强。

王杲曾带兵进犯明辽东首府辽阳,杀死指挥王国栋。

大**平乱后王杲被俘,被解送到北京问斩。

王杲死后,他的儿子阿台为报父仇,袭杀明军。

万历十一年(158年)二月,明将李成梁就此提兵直捣阿台的住地古勒寨。

阿台妻子的祖父就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

觉昌安为了使孙女免于战难,也为着城内部民减少伤亡,便同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一同进城,打算劝说阿台投降。

建州女真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暗中通敌**,导引攻城,向城上守军喊话说:"李太师有令,谁杀死阿台,谁就做古勒城的城主!"

果然,城里出现内奸,城被攻破,觉昌安和塔克世也不幸死于战火。

其实这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一种典范。

事实,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同父亲塔克世,不系做乱的乱党,但是死于这次的无辜战乱中......

努尔哈赤得到父、祖蒙难的噩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

他的到消息,当时质问道:"我祖、父为何被害?你们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

**派官员谢过也是惋惜的说:"非有意也,是误杀耳!"

明军当时也送还觉昌安和塔克世的遗体,朝廷赏给努尔哈赤"敕(chì)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封他为指挥使。

其实这就是一个交待,一个很大的错误,毕竟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被搅进这种仇杀叛乱中的很多无辜者,死去的何止他祖、父二人?

但是,努尔哈赤怒气未消,又不敢直接同**冲撞,便迁怒于尼堪外兰。

万历十一年(158年)五月,努尔哈赤以报父、祖之仇为名,以"十三副遗甲",率领百余人的队伍,向尼堪外兰的驻地——图伦城进攻,拉开了女真统一战争的历史帷幕。

这就是没有个人恩怨,就不存在民族仇恨的由来。

历史就此铸就了一个大清的开山鼻祖——努尔哈赤。(未完待续)

蛮族战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次元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蛮族战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