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 > 第二百五十八章——终章:二战(3)

第二百五十八章——终章:二战(3)

德军那令人咋舌的进攻,使得还依照一战模式进行作战的波兰军队完全不知所措,跟不上德军的节奏,用一个不恰当的笑话:一只乌龟打劫了一只蜗牛,警察再问蜗牛情况的时候,蜗牛说道:记不清了,当时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对啊,这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了,波兰军队还停留在战前轻骑兵前出侦察敌情,然后重骑兵冲锋,步兵大部队缓慢展开,交战双方在堑壕中互相伤害的缓慢模式,这不但是当时波兰人的心理,也是当时绝大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但是德军的“闪电战”确实是闪瞎了那一群人的眼睛,波兰人用自己当材料,让全世界都见识了一把史诗级大片:闪电战。德军的行动那是惊掉了一群围观吃瓜群众的下巴,让大家一下子就觉得战争形式已经变成了另一个样子,就好像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所发动的海湾战争,也是刷新了战争的模式。

在当时,英国这个作为发明了在二战以及后来各国军队中必不可少的、被称为陆地之王的坦克的国家,虽然英国陆军并没有如同德国一般认识到坦克的重要意义,但是在英国也是有着坦克战的专家,一个是军事理论家富勒,他是装甲战理论的开创者,他的军事著作《装甲战》

和他的军事理论给了德国装甲兵缔造者古德里安非常大的启发,所以,江湖上人送美誉:装甲兵之父。另一个则是富勒的好朋友,同时也对富勒推崇备至的哈特,这个哈特也是英国的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这位哈特就曾经这样评价波兰军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波军首脑)的思想落后了80年。”

因为波兰军队不想失去任何一点东西,而且思想又停留在一战,而且对于自己国家的军队实力充满了过度的迷之自信,所以,才会选择这种“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兵力部署,结果想不到的是,这种兵力部署却正好对了德国人的胃口,德国人就想着首战即决战,在边境地带就将波兰军队的主力毁灭。这种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写道:“当波兰正被消灭之时,西线也正发生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冲突。它很快就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而更好的名称是‘静坐战’。”

在9月6日的时候,战争其实就已经结束了,波军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防线。波兰政府当日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正如冯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汇报的那样:“剩下来的只不过是打一只兔子,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

到了1939年9月7日的时候,伦德斯泰特上将所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已经重创了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团军的前锋霍普纳的第16装甲军于1939年9月8日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退路。虽然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不如南方集团军群,但是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波莫尔慈集团军被全歼,而“莫德林”集团军也被德军重创,波兰走廊重新回到了德国人手中。在这之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1939年9月8日,北路集团军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和克*的第4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1939年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1939年9月14日,南路集团军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

至1939年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其第3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军群的右翼李斯特的第14集团军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集团军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包围了科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939年9月16日在符活达瓦地区与北路集团军群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军。1939年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939年9月16日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

之前已经说到,德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对两国之间的地盘做了分配,当然,这种分配肯定是没有这些被分割国家参与了,他们肯定也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他们就是蛋糕而已。在波兰战役爆发之后,苏联也是抱着看戏的角度,也是抱着爆米花、嗑着瓜子,完全不着急,虽然苏联和德国已经有了对波兰领土的分割协定,但是苏联却没想着这么快着急就插手,因为在苏联人看来,德国和波兰怎么也得打一会吧,波兰就是再是软柿子,德国就是真的是重生了,也不可能打这么快,毕竟当时德国在希特勒上台之前,是在苏联进行研究和演练的。可是这回苏联人算是看走眼了,因为德国不是重生了,而是转职了,转职成高达了,9月7日,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七天,波兰政府就已经从华沙跑了,在一个星期之后,德国的前锋就已经冲到了华沙城下。德国人动作太快了,使得苏联人开始不淡定了,这得赶紧过去啊,要不然万一德国人把地盘都占了,那可怎么办。但是苏联一时之间竟然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借口,因为在之前苏联和波兰之间也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后来,波兰政府和统帅部的出逃给了苏联人一个借口,苏联终于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出兵借口。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

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地区。1939年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1939年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会师。

当时,波兰的军队已经被彻底击溃,部队的建制已经被打破,成规模、有组织的抵抗已经消失了,只有零星的城市和要塞还在抵抗,其中,最激烈的就是波兰的首都——华沙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1939年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

当时,奉命攻占该城的是德军第八集团军,德军知道这是块硬骨头,如果硬攻和守城部队打巷战的话,那么伤亡将非常巨大,而且也会造成波兰华沙城平通平民的重大伤亡。所以,第八集团军决定,在供给方面只限于大致沿着圆环式的铁路线,对华沙城建立一条严密而连续的封锁线,然后再利用炮击和轰炸的手段,来迫使华沙城投降。

如果这个手段还不能产生效果的话,那么德军将继续围困,直到粮食和水源匮乏,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持的时候,守城的波兰军民自然也就该投降了。在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外围要塞、据点和重要的补给中心发动炮击,同时,为了达到预定的围城线,局部性的攻击也开始了。在9月26日,德国的空军也开始光顾华沙城,但是飞机扔下的并不是*,而是一捆捆的宣传单,警告华沙城即将被轰炸,并要求华沙城投降。但是波兰军队决定誓死抵抗。既然华沙城不投降,那么德军就开始了轰炸。

虽然波兰守军很硬气,但是在被轰炸了一天之后,波兰守军扛不住了。9月27日,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斯泰特上将正和曼斯坦因视察曼斯坦因的老部队第18师,这时突然传来了波兰守军表示愿意投降的消息,在这之后,德军的炮击也就停止了。

在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投降书上规定,对于波兰的平民人口和受伤的士兵,应该立即给予救济,并对已经表现的非常英勇的敌军尽量维持其军人的荣誉。军官被允许保留军刀,士兵在完成了其必要的处理之后,即可以获得自由。

依照波兰人的报告,在华沙投降的官兵共12万人,当投降书签字之后,波兰的主将说道:“轮子是会转动的。”他的话总算是灵验了,但是其祖国的命运却又并不是他所能预料的。在华沙投降之后,其余地区的波兰军队也纷纷放弃了抵抗,1939年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至1939年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

此战,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联红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德国武装力量对波兰的军事行动说明,预先组建的陆军和空军集团出其不意的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的作用。在战争过程中,坦克和空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了突破敌军防御,首次使用了快速重兵集团——坦克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与航空兵密切协同作战。出现了以快速重兵集团在防御纵深对敌人实施迂回和合围的机动条件。

关于这场基本上没有悬念的战争,后来的史学家都冠以“闪电战”的成功范例。德国人成功的运用了这一战法,使得空地协同第一次以强大的突击力量的形式出现在战场上,为后来的一系列军事变革提供了教科书式的范例。只是,历史上对于德国占领波兰的过程的描述,往往倾向于德国人的成功,在这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波兰的军队做出了英勇的抵抗。与此同时,作为波兰的盟友,英法静坐在西线的“奇怪战争”,最终导致了后来法国的溃败。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的战术思想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德国人,士兵的顽强抵抗并不能改变上至军队高层下至普通军官的思想僵化,这一点在随后的法国战役中也有所体现,只是德国人取得的巨大战果震惊了世界,当时的人们已经无暇去追求其深层次的原因。或者说,大规模的溃败掩盖了局部的顽强抵抗。德国军队以先进的战术理念迅速击溃了欧洲所谓的“军事强国”。人类的历史因此被改写。(未完待续)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穿越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