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 > 第二百五十九章——终章:二战(4)

第二百五十九章——终章:二战(4)

在这场战争中,德军使用大批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等快速兵团突破波军防线,迅速插入波军后方并将其包围歼灭。应该说,德军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闪击战术运用得当。但是在认真的分析过后,德军作战中依旧有些问题。

首先,虽然德国是第一个组建了装甲师的国家,但是除了装甲部队军官外的大部分高级军官,包括最高统帅部的官员们都对装甲兵运用属于外行。他们都普遍认为,现代战争尽管有了新兵种的出现,但基本仍然同一战一样,仍是以步兵作战为主,装甲兵只是支援步兵的一个兵种,只能从属于步兵。这一点从德军只成立了装甲师和将装甲师隶属于步兵军而没有单独成立装甲军可以看出,这对发挥装甲兵的威力和加速战役进程相当不利。更何况德军此时装备的坦克多为轻型坦克,甚至有相当数量训练用的I型坦克,装甲和火力都很薄弱,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大大增加了德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危险程度。整个战役中德军损失坦克217辆,而波兰宣布德军损失坦克和装甲车900余辆,损失数量较大与此有些关系。

其次,德军中许多中下级军官是比较称职的,能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但这同时也造成军官伤亡率相当高,使得一些战斗因为缺乏指挥部队乱成一团。由于这场战役是德军第一次实战,士兵们也缺乏经验,缺少现代战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概念。部队在行进中相互混杂、战场上怯战、误伤时有发生。德军的混乱给波兰造成多次反击机会。比如1939年9月9日,波军“波兹南”集团军强渡布祖鲁河,向其东南方向的德军第8集团军侧翼实施反突击,德军在援军12个师的支援下击退波军反击并合围该集团军。不过侥幸的是,波军的情形更为混乱。如果在初战失利后仿效德军将残存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并配合其他部队在夜间对德军混乱部队反击,很有可能对德军构成较严重威胁。所以说,对于德军在对波兰作战运用闪击战的成功,公正评价是一半靠自身努力,另一半则是己方缺点未被波军利用和对方自身失误所赠。

华沙是波兰的首都,西邻维斯瓦河,在政治、经济、军事意义上十分重要。对于德军来说,迅速攻克华沙可以对波军士气以及抵抗意志予以沉重打击,有利于战役的速战速决。战争仅仅爆发一周后,1939年9月8日,德军第4装甲师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华沙城下。按照常理,此时华沙波兰守军仓促应战,缺乏准备,并且已经有东撤迹象。正常来说,上策是放任波军撤出华沙城再行围歼,但德军确是并未突袭该城反倒是绕道将其包围后又向东推进,使得波军拼死反抗,而德军直到1939年9月28日方才攻克该城。这其中固然有波军英勇抵抗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希特勒的干预,而这一点许多人可能忽略。

1939年9月9日,即德军抵达华沙城下的第二天,希特勒发出第三号命令,要求进攻波兰的陆空部队做好调往西线的准备。原来这一天,西线的法国第4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而希特勒非常担心这是对方大规模进攻的前奏。为了防止两线作战,做为德国来说,需要保存实力,尤其是需要保存装甲部队和空军等快速兵团的实力,以便一旦形势紧迫时可以迅速西调。不过,在未明确法军意图前,德军是不应该调往西线的,只能处于一种待命状态。同时,对于德军来说,也需要为部队西调后仍能有实力依靠剩余部队打败波军做好准备,这就需要其在调动之前抓紧时间,尽可能多的包围和歼灭波军,以减轻日后东线战场上波军对峙的压力。如果放任波军华沙守军向东撤离将使德军难以保证在西调前追上并歼灭这支12万人的部队,况且法军9日的行动明显是针对8日德军夜抵华沙一事。德军采取对华沙的围而不克策略应该说相当高明,一方面有利于稳住法军,另一方面又可以争取时间歼灭更多的波军有生力量。

正是出于这一初衷,德军才将准备东撤的波军又堵回了华沙,并放弃了迅速攻克华沙的胜利,转而向东以求歼灭更多波军及其新建兵团,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果然几天后,1939年9月12日,根据英法最高层的指示,法军的进攻行动停止。1939年9月13日,德军兵临布列斯特要塞。这次德军一反前次在华沙的围而不克而是集中兵力经过4天攻坚,力克该城,随后形成了将波军在布格河以西部队全部合围。

在攻克要塞过程中,为了防止法军再次发起进攻和因华沙波军的牵制导致进攻要塞兵力的不足,德军于1939年9月15日请求苏联出兵。这个请求正中斯大林同志的下怀,2天后即1939年9月17日,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下辖第3、4、10、11集团军以及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23独立步兵军)与乌克兰方面军(下辖第5、6、12集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和铁木辛哥指挥下开进波兰东部。这个行动,立刻将布列斯特以东30余万波军牵制并吸引过去,使得德军也迅速攻克了该要塞。

当然,德军请求苏联出兵的另一个原因也同华沙之战有关。由于华沙波军的牵制,使德军难以攻克布列斯特。而且从这一战斗中德军也敏锐的洞察到进攻波兰东部的困难:波兰东部此时波军尚有30余万人,而且波兰东部南北距离比波兰西部长得多,继续向东推进势必大大拉长战线,而德军总兵力不足,不仅难以迅速歼灭波军残部,而且因距离西线越来越远又会造成无法及时大量的部队西调。显然,请苏联出兵相助为上策。

当9月25日波兰东部战斗结束后,双方议定了一条分界线,而德军也随即向华沙发起总攻并很快攻陷该城。这充分说明德军将华沙波军留在战役后期解决并不是真正处于兵力不足或者波军实力较强大,而是为了更多歼灭波军有生力量和便于西调。正是因此获得的10多天时间里,使得德军歼灭了华沙以东布格河以西波军主力,取得了对波军的巨大优势。这样即便西线有事主力部队西调,剩余的军队也能从容应对残存波军,基本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否则,德军可能无法歼灭波军主力,也不能防止法军一旦大规模进攻后被波法两军夹击的严重后果了。

战后,按照《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内容,德国将拥有18万8,000平方千米、2,020万人的占领区。于是在波兰战役尚未结束时,德国就先于9月8日和13日设置了占领波兰的军区,分别阿尔弗雷德·冯·沃拉德-博克尔贝格指挥的“波森”军区(Posen,后来该区成为德国入侵苏联的主力部队—中央集团军群的总司令部)和由*·海茨指挥的“西普鲁士”军区(Westpreu?en),分别占领了大波兰和波美拉尼亚两区,之后将两者划入本国领土,共面积达9万平方千米,人口约有1000万,较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东部边界长250千米。后来希特勒将任命阿瑟·格雷泽和但泽的纳粹党州领袖艾柏特·福斯特两位纳粹党行政人员管理波森与西普鲁士军区,而剩余的波兰领土则由新成立的波兰总督府管辖,由汉斯·法兰克负责。1939年10月3日,希特勒再设立了“罗兹”和“克拉考”军区,并分别由伦德斯特和利斯特将军指挥。

占领期间,纳粹政府对并入德国领土的地区施以“德国化”政策,判断居民是否具有德意志血统,或无则依照种族而施加不同待遇,波兰人不是遭到驱逐就是被派放至德裔人家庭作劳动力,并剥夺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使其成为单纯的劳动群众,而单纯因为他们是波兰人就被德军杀害的事件时有所闻,德军部份将领,如布拉斯科维茨曾向希特勒抱怨党卫队的行径,希特勒后来因此对他产生了恶感。驱逐出德国境内的波兰人和犹太人被送至波总督府中,尔后德国设立大量的集中营将他们有系统地屠杀。苏联方面,其吞并的波兰领土被瓜分至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0年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后)中,并施行“俄罗斯化”政策,将大量波兰知识份子、军官、地主等社会精英予以屠杀(最为著名者即是“卡廷森林屠杀案”),并把大量平民送至古拉格劳改营。根据波兰民族纪念研究所的资料,在1939年至1941年苏联占领期间共有150,000波兰人死亡、320,000名波兰公民遭到驱逐。战争全期,共有全国六分之一(600万人)的波兰人死于德国或苏联的占领政策下,为二战各国伤亡人数比例中最高者(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波兰官方在战事结束后从未正式宣布投降,其残存军队逃往西方盟国继续对德作战,也有大量的士兵脱下军服躲到森林或是民众之中,波兰本土因而逐渐诞生一支地下反抗军,并在二战期间于波兰本土上进行过多次的游击战,波兰境内的抵抗运动也是二次大战各个被纳粹所占领的国家中最大规模者,也是仅次于苏联(120万)和南斯拉夫(80万)境内游击队人数的第三大地下抗德武装部队(51万)。1939年9月30日,波兰推举出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作为流亡政府的领导人,并于各地战场加入盟军对轴心国作战,如1940年的法国战役、不列颠战役、西部沙漠战场、1943年的意大利战场、1944年的大君主作战和1945年柏林战役等,本土上亦多次爆发大规模武装抵抗行动,如1943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1944年的华沙起义,希特勒为报复后者的行动而下令德军摧毁华沙,华沙因而被夷为平地,成为二次大战受创最为严重的一个城市。(未完待续)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穿越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