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家天下 > 南朝奇人陆法和(二)

南朝奇人陆法和(二)

五,应验

“反了,侯景真的反了!”

太清二年十月,朱元英一头冲进陆法和在清溪山的茅庵。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十日,侯景据南豫州首府寿春叛乱。九月二十五日,侯景声言狞猎,率军南下,先占据谯州,接着攻下历阳。

十月十三,萧衍派宁远将军王质领军三千沿江防守。

十月二十二,在萧衍侄子萧正德的帮助下,侯景率八千部众渡江。王质不战而退,名将陈庆之之子陈昕被俘。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往各处军镇。

此时陆法和正在清溪山传道。于山中结草庵居住。朱元英在确证消息后,紧赶慢赶跑去报信。其实陆法和早已知道。

去年(太清元年,也即中大同二年。此年梁朝改元一次)侯景背叛后,东魏权臣高欢的儿子、年轻的高澄处置得宜。他先封锁父亲的死讯,等到切实掌控了军政大权,这才发布消息。然后发兵进剿。但是侯景人虽狂妄,手底下却有硬货。东魏军想要一口将之吃下,反而连吃了几个大亏。其后在名将慕容绍宗主持下,东魏军稳扎稳打。侯景慢慢不支。毕竟他以一隅之力对抗一国,打消耗战是不会有便宜的。再加上带的是叛军,军心本不稳固。开头侯景骗他们北方的家属都已被杀,勉强稳住军心。后来情况不妙,对方也适时展开政治攻势,大家的家属全都安好,只要及时反正那就既往不咎。人心一散,局势顿时不可挽救。

梁朝的援军也打了败仗,自顾不暇。侯景只得收拾败军仓皇南逃。逃到梁朝南豫州地界,有个梁奸刘神茂主动找上门去,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以河南王身份骗开州城占据此地。侯景只剩七八百残兵,心想与其入京城讨冷饭吃,当然不如占块地盘做土皇帝。于是两人合作,以哄骗方式占据了寿阳。萧衍要是脑子清楚,对这种迹近谋反的行为本该严加惩处。当时接纳侯景,朝中反对者众多。但萧衍既自负又贪便宜,指望借侯景之力对付东魏。此时侯景兵败,已无利用价值,又有这种严重违法行为,等于自己给萧衍制造治罪的借口。可萧衍年老昏瞀,政治智商衰退成了负数。不但不治罪,反而就地封侯景为南豫州牧,将地盘合法赠予。侯景在此渐渐恢复元气,后来见梁朝与东魏眉来眼去,似乎有对自己不利的的倾向,侯景当机立断,于八月抢先出兵向南攻击。

朱元英见陆法和料事如神,侯景果然谋反,而且凭乌合之众连下数城,俘斩名将多员,此时居然渡江攻击建康,心中既激动又不安。报告了消息后,他连连追问陆法和此事会如何发展。到底是侯景兵败被杀,成为南朝政界一个笑话。还是首都建康会被此枭攻占,让南朝沦入灭之灾?

这种论断倒是不好轻下。陆法和始终笑而不语。受逼不过的时候,才轻描淡写的道:“攻没攻下有差别吗?咱们只要做好准备,等时机成熟出兵征讨就是。摘果子要等成熟时节。灭亡侯景也要等他恶贯满盈。把握全局,勿问细节。”

这种见解令朱元英大为叹服。本来魏晋时代出产名士,名士的言谈处事都是潇洒不羁,重意不重形的。魏朝王粲好驴叫,死后魏文帝亲率众臣学驴叫送行。东吴诸葛谨脸形很长,孙权为作弄他,有一天弄来一头驴,在脸上写了“诸葛谨”三个字。朝臣看了全都大笑。不料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人鬼大,拿笔在驴脸上加了“之驴”两个字,二话不将驴拉回家去。令孙二哥损失了一头驴。晋武帝司马炎儿子出生,大喜之下赏赐群臣,一老古板认为无功不可受禄,司马炎大笑我生儿子怎能让你出力!东晋王子猷(王徽之)住在山阴(绍兴),一夜下了大雪,他突然想去拜访戴安道,于是连夜乘船前往。戴安道住在剡县(嵊州),两地相隔八十里。等船到目的地已经天亮。王子猷突然发觉兴趣已在路上丧失,也不敲门就原船回去。所谓乘兴而来,兴尽便止。以上就是名士的风度。

可惜这时已是南北朝,名士风流早已被雨打风吹去。朱元英虽然也是大姓子弟,为人却是庸俗不堪。他的宗族还在建康,实在牵挂他们的安危,于是很没品的追问不休。这种情形有象笔者时候看电影,常常见到某种观众追问旁人“后来怎样?”“这个是好人坏人?”“主角最后是活是死?”这种观众很令人讨厌。陆法和也是这样认为。但他知道不给个答案很难脱身,最后只得拿出江湖术士的语法逻辑,斩钉截铁的答道:“攻下了……也等于没攻下!”这才算把朱元英镇住。

而事实上,这种语法是古今中外普遍通行的“神示语”。妙就妙在模棱两可,看似下了结论,其实诡诈得很。街头算命者常用的“父在母先亡”就是典型例子(没看懂的请努力尝试多种断句法,直到理解其中两种含意。若是始终领悟不过来,建议以头撞墙三次,回来再看)。除非遇上存心砸场的,凡来求教的其实内心都有见解或者倾向(可能深藏于潜意识中,自己不太容易发觉)。这种语法是一种潜意识投射工具(相当于心理学上的墨迹测试法)。想找权威解决疑难的,便能以之发现权威。内心很担忧某件事的,便能从中找到忧患。极希望某事有良好结果的,便能从中发现美好。主持者只要细心观察,自能发现求教者的内心隐秘。于是对症下药,自然人人信服。

简而言之,大众最信奉既指出真实的问题、又合乎自己预期的预言。他们通常不能区分“给出安慰”和“给出指导”的差异。就象后世在广东混,只要见男人就称靓仔,见女人就称靓妹,不分男女都祝他(她)大发横财,广东人就会认为此人“很会话”是一样的道理。

话归正传,朱元英从陆大师的指示中找到安慰,又听取了若干指示,便带着收获返回江陵。

六,祸根

南北朝时期军事上北强南弱。但北魏末年朝局动荡,分裂为东西魏后,实力大大消减。这本是南朝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但是梁帝萧衍又都做了些什么呢?

萧衍出身士族,学问渊博,情趣高雅。也有胆略和将才。少年时期领军打了不少胜仗。后来从襄阳起兵,杀了众叛亲离的齐末帝(东昏侯)萧宝卷,随即篡齐建梁。萧衍是贵族执政的典型。既有家世学问,又有从政经验。起初将梁国治理得不错。又恰好遇上北朝大削弱,边境上烦心事并不太多。

人生到了萧衍的境界,唯一目标除了成佛成仙就是长生不死。萧衍不负众望的选择了其中之一,即信仰佛教。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但萧衍在文化上秉承名士和帝王的两大恶劣因子,结果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佛教以八识百法建立心物一元的世界模型,其宇宙观、人生观宏丽精深。以萧衍的知识和情趣,被吸引是很自然的。但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喜欢是一回事,信奉又是一回事。萧衍根本放不下物质世界的诱惑,也澄清不了名士派头的流毒,他的信仰佛教,不过是拣取自己喜欢的部分接受。即使是这种部分接受,仔细推究也是大成问题的。

他的信佛如何信法?一是大造佛寺,敬礼僧人,大量度人出家。二是持守戒律,过午不食,也不吃肉。从五十岁开始还戒了色。三是为守杀生戒,对罪犯极为宽容,最怕判人重罪,于是皇亲国戚、流氓恶棍都托了他的福,而守法百姓就倒了八辈子血霉。恶劣例子非常多,随便举一个,他的儿子萧纶派杀手杀了大臣,事情查出来,老头子暴怒两天,处理方法是把人放了。为什么不肯从重处理呢?因为他信佛嘛,怕判人重罪对自己有不利果报。反之宽容就会带来善报。可惜这不过是一厢情愿。须知放纵罪犯等于自己犯罪,这根本不是在造福,而是在造孽!

这种拼命祈福的行为发展到极致,终于某一天,萧大皇帝舍身入寺,表示不做皇帝,要做和尚。这下群臣都急了。大家左劝右劝,讨价还价,最后花巨款把他从佛寺里“赎回”,继续做他的皇帝。这种超级行为艺术,换一个非名士出身者是很难演得精彩的。其实他哪是真想出家,无非用这种行为来“佞佛”(讨好佛),以之乞求佛的保佑。其信佛格调之低下,已经跟不识字的愚夫愚妇趋同。这种信佛,根本就是叶公好龙。怪不得天竺高僧达摩和本土的傅大士都跟他话不投机。

解析起来,这是一种典型中国病,即认知上的纯主观性以及行为的高度趋利性。换种浅白的表达法,可以萧衍根本不是在信佛,他是在跟佛做生意。他利用皇帝的资源,用行政手段讨好一下佛,为自己换取来生富贵,这种轻松的好事当然要抢着做。至于别的难度高的,太为难自己的,那就“王顾左右而言他”。西方哲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萧衍不想感知的部分,当然全都不存在。

于是这么信佛的一个皇帝,却留不住东来传法的达摩大师,任他一苇渡江北上开派。江东的傅大士学理高深又兼手段灵活,亲身示范居士也可以修行深湛佛法。然而萧衍对他那套不感兴趣。潜意识里,他或许在:“我堂堂皇帝信佛,自然有我简单省力的方式,都学你们这种乡下俗人,那皇帝还值个屁钱了!”

帝王意识与文人主观思维的结合,不但在信佛一事上偏差很大,事实上早在之前治国治家上,问题就已暴露无余。萧衍登基后,对皇族大力提拔,诸子各领重兵镇守一方。行为上高度放任,几乎可以是怎么胡来都不会有事。残虐百姓?没事。擅杀大臣?没事。贪污**,荒淫废政?那更是不值一提。甚至不认他这个老爹,叛国投魏……那也没事!

这样的宽容,效果如何?

二儿子萧综死活认为自己是野种,一门心思造反叛乱,而且至死不悔。大女儿跟叔叔萧宏通奸,谋划干掉老爹让萧宏上位。侄子萧正德跟侯景合作,私下派船助其渡江南下。等到侯景兵围台城,各地手握重兵的皇子没一个积极救援。私底下全都希望老头子和太子被杀,好让自己有称帝的机会。

总而言之,家教是彻底的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萧衍虽然博学,逻辑思维能力却极为低下。他不知道“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道理。更不知道言传不如身教,主观意愿和空洞教完全抵不上子女对自己行为的揣摩领会。

比如,建国初对功臣的苛薄,是一种自私寡恩的身教。拒谏饰非,听不得半句逆耳之言,这是唯我独尊的身教。弟弟萧宏军事政治无一才干,屡犯大错却胆大包天想杀萧衍,还跟侄女**私通。这样的人物,萧衍却一再宽纵,甚至见其贪污**而大表赞赏。因为才能差,威胁就。而一旦努力谋财,谋反的心思就更加弱了。与之相反,太子萧统有才有德,政治威望不断高涨,马上引起萧衍猜忌。萧衍就借“腊鹅案”对萧统进行敲打,弄得萧统一直到死都心中惶惶。后来因伤早死,病情恶化之快恐怕就有心态恶劣的原因。这更是一种宽严两误、充分暴露虚伪阴暗面目的身教。

如此种种,子女们完全看在眼里。再加萧衍无原则的宽纵,结合起来效果“惊人”。现代有教育学家指出,父母对子女不当行为的宽纵,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使其养成劣习。另一方面却是对父母的深度鄙视。后一条有出乎意料。事实上孩子自有其价值判断体系。潜意识中他们十分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父母以溺爱的方式“贿赂”他们,换取的事实上只有鄙视和不尊重。所以溺爱子女的父母惊人雷同的发现,自己在子女面前越来越没威信。百分之百的纵容只能换回百分之百的悖逆。萧衍如明白此,就该知道佞佛的行为多么可笑!

萧衍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博学的傻瓜,一个宽容的暴君,一个失败的家长,再加一个内心多欲而外饰仁义的伪劣佛教徒。

一个统治者,一旦有了萧衍这种内心**与外在手段的反差,就注定了失败的下场。春秋时宋襄公**膨胀,想以区区残宋之力与楚争霸。偏还自命仁义,要以最堂皇的手法取胜。结果下场是“公伤股,门官歼焉”,仓皇拖着受伤的大腿跑回家。

王莽以骗术起家,夺得政权后不用辣手整固,却自我膨胀想效法先王施行仁义。一方面宽纵旧贵族,甚至对刘汉皇族也不赶尽杀绝,一方面又大搞限田、放奴之类仁政,将有实力的贵族得罪个遍。偏偏手法差劲,得罪了贵族却没能讨好平民。结果两头不着。既没捞到虚名也没得着实利。硬将大好局面折腾到天下皆反。

氐人苻坚靠政变上台,苻氏皇朝本身也建立在军事暴力的基础上。但后期苻坚读书读傻,居然自以为可以靠无原则的仁爱取得天下。对族人无限宽纵,对外族降将、俘虏也极度宽容。却不知这样的后果,是等于在煽动他们:反吧,造反吧。失败了会得到原谅。成功了就做老大。

一个建立在暴力征服上的皇朝,一个得国不正且贪欲无厌逼迫臣民百战开疆的皇帝,带着一群或被灭国或走投无路才无奈臣服的外族将领。统治本是一盘散沙,却偏自信满满对臣下无限宽容。于是结局众望所归,淝水之战有挫败,成分复杂的各族将领立刻一哄而散,强大的前秦一朝瓦解。

如此这般,危险的先例史不绝书。陆法和博学纵览,再加修习禅定使其心智澄明,早将萧氏皇朝繁华底下的危机看得清晰透彻。

此时侯景虽已渡江围城,离成功却还无限遥远。他手下只有几千训练不足的的新兵。大部分还是在寿阳裹挟的梁朝臣民。他以北方人而且是最为人鄙视的羯族人身份,根本得不到南方士大夫的支持。梁朝承平多年,国力强盛。又是在南北朝这种变乱局面下,军队训练有素,战将层出不穷,军资精良完备。以数千乌合强攻坚城,根本不可能迅速拿下。一旦各地援军四面合围,侯景连自杀都未必能有机会。

可是陆法和知道,物必先自腐,而后虫生之。一个高度集权的政体,一旦最高统治者出了问题,国力再强,臣民再多,也只能成为有心者的一份嫁妆。萧衍的荒谬行为早已使国内矛盾重重。侯景走到这一步,看似手段强横,其实只不过是暗合各方意原,这才如此顺利。萧衍如不痛加反省,以断然手法从根子上消除隐患,潜伏的矛盾必将借侯景这只“看得见的手”搅乱池水,将沉底烂泥完全翻到水面上来。

借用后世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侯景同志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一刻,梁朝的五方神魔对他灵魂附体。使他“理所当然不可不猛”的神勇无敌。

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侯景既能渡江,为什么就不能攻下台城?陆法和胸有成竹,他已经为那一天做好了准备。

七,时机

太清三年三月十二,侯景攻下台城(梁朝首都建康的内城)。

自太清二年十月二十四侯景包围台城,直到攻下,历时五个多月。围绕这座建康内城,攻击、防守、支援三方演出了无数场精彩绝伦的黑色幽默大剧。

在这期间,侯景就象一个魅力无限的明星,梁朝众多粉丝赠予其太多的便利。他要有光,就发光。他要吃粮,就给粮。他击不退援军,援军就自己退却,或者死不进攻。他攻得筋疲力尽即将崩溃,萧衍立刻同意议和让他整顿,还下诏令各路援军退却。不是侯军太狡猾,根本就是梁军太配合。人生到了这种境界,你要不弄出一奇迹简直都无法跟粉丝交待。

于是,三月十二日,台城众望所归的陷落。行事昏悖却自高自大的萧衍也终于将人生道路走绝。

消息传到江陵,手握重兵的湘东王萧绎只是淡然一笑。这本来就是他想要的结果。那个昏瞀的死老头要是不挂掉,太子哥哥萧纲要不挂掉,皇位就没他什么事。所以台城必下,这两人必死!

在侯景以不屈不挠、阴魂不散、死缠烂打、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流氓精神奋战在建康前线的时期,萧绎倒也没有闲着。他在潜心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接班扫清障碍。

台城一下,萧绎顿时如释重负,立即玩了一出把戏。

四月份,太子舍人萧歆象个幽灵般从历史的夹缝里钻出,现身于江陵城内。他自称是从台城逃出,身上奉有密诏,加封湘东王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并授予“承制封拜”大权。而萧绎原有职位仍然兼领。

一下子,萧绎就在法理上具备统御梁朝所有军队(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做出最高决策(侍中)、自行任免官员(承制)及诛杀征讨(假黄钺)的极度权力,而且还能管理民政及自行征税(司徒)。萧绎原有的职位是:使持节(具备对中下级官员先斩后奏之权)、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九省军区司令)、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兼管荆州的民政)。本身就是梁朝宗室里实力最强的一个,这下子又具备统御天下之权,那就可以名正言顺出手收拾兄弟子侄。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如果自己得不到最高权力,出力去救出老爹和大哥又有什么意义?

这一不能完全归罪于萧衍家庭教育的失败。这不是个简单的孝与不孝的问题。而是高度集权的政体下,所有好处都归于皇帝一个人。此外全是臣,全是奴隶。这种制度造成了皇帝一人与全天下的对立。即使贵为皇子,身居高位,仍然是无独立人格,无人身保障的。历代血淋淋的事实一再教育大家,除非能成为那天下一人,此外任你是宰相或是王爷,仍然什么保障都没有、什么尊严都没有。所以历代皇帝连太子都要猜忌。而贵为太子仍想造反,恨不得老头早死一天也好,本质上就是由这种“零和博弈”的局面逼迫出来的。处于这个与全民为敌的位置上,皇帝只能不择手段维护统治。首要一条即是不让天下臣民有任何合作与相互信任的基础。中国人的一盘散沙,与其求之于大而化之的“文化劣根”,不如认真梳理一下极端**对国民心理的毁灭性伤害,及其如何一代代积淀成极端权力崇拜、蔑视道德、对权势即罪恶的高度理解、对他人的恐惧与不信任之类集体无意识的。换言之,起作用的绝对不是什么道德教或是先哲哲学体系中的某个提法。而完全在于现实的制度层面,政治实践层面。

萧绎出手的第一个目标是河东王萧誉,萧誉是萧绎侄子。他的老爹就是已故太子萧统。严格起来,萧誉的“正统性”比萧绎还要高那么一,所以这个对手必须除去。四月份萧绎一得到萧歆“授权”,立即向萧誉主管的湘州征兵。萧誉当然不肯平白交出部队,干脆的予以拒绝。六月,萧绎派世子萧方等出兵征讨。结果战死。萧绎又派镇兵将军鲍泉出战,还是不胜。只得让王僧辩再上。九月,萧誉的弟弟萧?为给哥哥解围,从襄阳起兵南下。一直攻到江陵城下。因部下背叛,萧?战败逃回襄阳。无奈之下投靠了西魏。湘州之战直到第二年五月才告终结。王僧辩擒杀萧誉,萧绎终于切实控制了湘州。随后萧绎逐走据守郢州的六哥萧纶,长江中游尽入掌握。

就在这一时间,侯景也分兵攻下三吴,完全占有了江东一带。九月,侯景部将任约溯江西上进攻西陵和武昌。萧绎逼不得已,这才开始部署与侯军作战。

一时间梁朝疆土上战火四起。各种势力打一团。但是陆法和并未轻举妄动。他一直在看,一直在等。他知道若没有真正的好时机,强行出头就象引火烧身那么危险。

这一等又是一年。大宝二年(西元五五一年),侯景声势达到极盛。局面的扩张已超过其人的控御能力。而他的自我膨胀也在此时达到。三月,侯景大举发兵西上,打算与任约合军,除掉最强的对手萧绎。

本来侯景攻克台城,本质上是萧绎有意放任的结果。但是军事上有种现象,即当某方成功突破某一临界,将会造成一系列强化反应,形成大火燎原、百川汇海之“势”。这种现象相当于工程学上的“正反馈”,一方的成功促进成功,另一方的失败加剧困境。侯景一介丧家之犬,居然凭几百杆破枪打下建康,难免让观望者产生“此天命也,非人力可及”的玄想。而萧氏皇朝却有“王气尽矣”的末世衰象,军心士气难免低落。这样的情形下,通过集体心理上的一系列微妙反应,运气通常会进一步向胜利方倾斜。

四月三日,侯景部将宋子仙攻克郢州,生擒萧绎之子萧方诸。左卫将军徐文盛、右卫将军阴子春逃归江陵。巴州刺史王?、护军将军尹悦、定州刺史杜多安投降侯景。当时王僧辩正率后续大军前往增援,四月五日刚到巴陵,前线兵败的消息已经传到。王辩僧不敢继续前进,就地停驻在巴陵。侯景趁势西上,将巴陵城团团围住。

到此地步,萧绎已经慌了神智。这一仗不同往时。那时南朝的水军优势不可动摇。前方打得再差,一到水网地带,北军就无技可施。可是侯景夺据江东后,已经有了强大的水师,长江之险对之已不成障碍。巴陵如若再丢,江陵城已经无险可守。而萧绎热衷内斗的遗患至此显露。襄阳的萧?与他已成死仇,随时会再次南下。上游的老八萧纪纠集大军屯于白帝,依萧家家风,如不趁火打劫才叫变态。萧绎的主力一半在郢州投降溃散,另一半被侯景围在巴陵城,要是再有不利,萧绎就毫无把戏可玩了。

如此形势,萧绎的失败似乎已成定局。大官员一一打起“双向选择自谋职业”的心思。陆法和却在这个险恶关口挺身而出,上书萧绎要求组军参战,为萧大王击退侯景。

萧绎喜出望外。他知道陆法和在这一带很有影响。陆法和的这种姿态,等于是以自己“预知未来”的名声力挺萧绎。传达的信息是“萧绎将胜而侯景将败”。

这样的造势机会如不利用,除非萧绎是个政治白痴。但萧绎显然不是,所以他痛快的授予陆法和建军之权,并给予一个“信州刺史”的空头官衔。信州此时还在萧纪世子萧圆照的控制之中。这种官职惠而不费,最合萧大王的行事原则。

家天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穿越小说,笔趣阁转载收集家天下最新章节。